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提高生存质量,也要求死亡无痛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疾病谱及人口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慢性病。老年病不断增加,特别是“四二一”式的家庭组合结构,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情况,将打破系统的养老模式。所以临终关怀将成为社会问题,就是说医院临终关怀将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培训工作。下面我们就临终关怀的有关概念、内容、目的及工作性质;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临终关怀病人的特点及具体护理要求;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临终关怀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下:
一、关于临终关怀的有关概念、内容、目的及工作性质
(一)临终关怀的定义:
临终护理也称临终关怀(hospics)。Hospics原意为朝圣者或旅游者中途休息,重新补足体力的一个中途驿站,现在指对临终病人关怀照顾的场所。
临终关怀是一种对已失去治愈可能性的病人,从医学、心理、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关心、治疗、照顾和护理的活动。
关于对临终的时限,各国学者对临终的时限有不同见解。在美国,无治疗意义、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者,被认为是“临终”。按日本国情,以2~6个月存活为“临终阶段”。我国对“临终”没有具体规定,一般认为,病人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结束之前这阶段时间称“临终”阶段。此期的护理为临终护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过早宣布治疗无望不利于治疗,过晚还会造成临终病人的痛苦,需要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病人认真研究掌握。
2、临终关怀目的
现代医院主要以检查、诊断、治疗等手段,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临终关怀组织着重对临终病人疼痛的控制和情绪的支持,以及对病人家属给予心理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过程,应当平静地接受而不必白费力气去延长生命。其目的在于给临终病人减轻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提高他们最后的生命质量,为他们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3、临终关怀的内容
临终关怀的内容十分广泛,其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①医学方面:从医学角度考虑,对临终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使其病痛得到缓解、减轻,使其身体状况得到适当的改善,增加其舒适感。
②心理学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考虑,要尊重病人的权力,理解病人的临终要求,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抑,使其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提高其最后的生命质量。
③环境方面:需要为病人安置一个环境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良好环境。
④社会学方面:从社会学角度考虑,要亲近关心病人。社会上给临终病人以关怀,就好像为干枯的草木浇上一点甘泉。它能使病人的人格受到尊重,它能让病人在平和的气氛中安乐地告别人生。
4、临终关怀事业的性质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有老年人,也有年青人和儿童。临终关怀可以在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和一般医院实施,也可在家庭中实施。参与临终关怀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包括医护人员、专门人员和亲属好友,以及社会上的众多志愿者。通过这些人员的护理和照顾,使临终病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增添其舒适感,使他们安详地度过残年,不含遗憾地走入另一个世界。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是一项多学科的整体活动,是新兴学科,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二)死亡
因为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面对死亡的患者,所以我们必须对死亡的概念和过程有所了解。
1、死亡的定义
医学界认为,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也是机体完整性解体。按祖国医学理论来说,就是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即停止。长期以来,医学界将心肺功能作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因此以呼吸、心跳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某些特殊情况下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只要抢救及时,完全可以起死回生,或依靠人工心肺机维持生命。而一旦大脑坏死,尽管心脏还在跳动却无回天之术。因此,不可逆的脑破坏提示人的生命已结束,所以提出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判断“脑死亡”的4条标准: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病人完全丧失了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的所有感受能力,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应功能均全部消失;②自发呼吸停止:人工通气停止3分钟或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恢复的迹象,既为不可逆的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运动反射均消失,以及吞咽、喷嚏、发音、软腭反射等由脑干支配的反射一律丧失;④脑电波(EEG)消失或平坦。
2、死亡的分期
死亡是一个逐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根据其发展情况,大致经过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死亡期三个阶段。
①濒死期:濒死期是临死之前或临终的一种状态。此时机体各系统和机能发生严重障碍,大脑皮层抑制,皮层下中枢机能降低,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迟钝,大小便失禁,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浅或出现周围性呼吸。由于循环、呼吸功能降低,组织缺氧,糖的利用以无氧分解为主,组织内糖元含量下降,乳酸等酸性中间代谢产物增多,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不足,能量供应锐减,因而各机能活动极度减弱。此期持续的时间依病情而不同,有些猝死的病人因心跳呼吸骤停,可不经过或无明显的濒死期,而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②临床死亡期:此期的主要标志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中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一般情况下,此期持续时间为4分钟,低温条件下,可延长1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对于窒息、触电、失血致死的病人,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仍有复苏的可能。
③生物学死亡期: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这时从大脑皮层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其它器官的功能与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虽然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有极微弱的代谢活动,但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随着生物学死亡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最后组织腐败分解。
3、安乐死
安乐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国还没有法律上的依据,目前在我国,特别在医院不能开展。但在讨论临终关怀时,对此应有所了解,因为有时在临床上患者可能提出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什么叫“安乐死”,目前我国政策,以便向患者解释。
安乐死(enthanasia)涉及到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哲学、法律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有的学者对安乐死下过具体的定义: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终结生命的全过程。这个概念认为,安乐死是死亡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状态以及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所以有人认为,安乐死的本质不是决定生与死,而是决定死亡时是痛苦还是快乐,其目的是通过人工调节和控制,达到舒适和幸福。“安乐死”从广义上讲应包括解除临终患者精神痛苦而进行的正确生死观教育和心理指导;为解除临终患者机体痛苦的药物或非药物的护理手段;以及缩短濒死者进入不可逆死亡过程所持续的时间。
二、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
对临终病人的高度关怀,认真负责不但体现护士的道德风貌,而且也体现了护士的优秀心理品质。护士必须考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坚持让病人在安静中死亡,并尽量减少病人家属悲伤,及做好善后工作的原则,认真研究、妥善护理。
(一)坚持让病人在安静中死亡的原则
一般来说,当死亡已经是不可避免时,患者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安宁和周围人们的关怀、支持。他们在精神上所需要的安慰、体贴、细心照料,比单纯用各种药物,仪器来抢救,以维持心跳和呼吸更为迫切。濒死的病人,大多处于持续的静脉滴注,固定的体位姿势,持久的疼痛及痛苦的折磨。身体的虚弱,使得病人进食不能、排便困难、吐痰、翻身活动肢体等一切都要靠护理人员来照料。他们希望护士昼夜不离左右,希望得到护士的同情、体贴,他们在倾听护士的言谈,观察护士的眼神行为,并企图得到护士们的理解。处于这个阶段的病人,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为此,护士为使两者病人无痛苦的在安静中死亡,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环节。
1、要注意护士的表情。护理临终病人是护士的重要责任之一,面对这样的患者,护士的表情态度要尽量温柔自然,严肃而又不冷漠,表现出真诚关怀之情。温柔的表情,常常对患者能起到镇静的作用;反之,紧张慌乱的表情,会使病人觉察到垂危将至而加重不安。
临终病人往往要求无痛苦的死去,护士要以诚挚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护士要体谅这类病人害怕离开人间前的孤独,要坚持守护在患者床边。即使病人已经失语、不时昏迷,他们也可能意识尚清、听到或看到周围的一切。所以护士仍要精心照料,积极对症处理,而不应厌弃患者。护士能使临终病人在自己优良服务中安然死去,这是一种职业道德责任感、道德情感良心的体现,护士也会从中得到安慰。
2、要注意运用护理语言行为。语言是一门艺术,对临终病人的护理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语言包括词语性语言和仪表行为两个方面。这二者对临终病人的护理语言都是值得重视的内容之一。对于临终病人语言护理,同对其他病人护理一样,不会有一个固定的规范模式。面对千差万别、心理个性特征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年龄、职业、家庭、社会患者等,临终病人心理状态有极大的差异。为此要区别对待、认真处理。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原则应当是语调要亲切柔和,用词要真挚恳切,语言要轻细。使病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处于一种关怀、体贴、感到安慰之中。
眼能传神,行为能表达人的心理活动。为此对临终病人,护士一定要镇定自若,不能惊恐失态。护士慌乱的行为和惊恐的眼神,会加重病人的不安、焦虑、恐惧。安详、亲切的目光会使临终病人放松那颗紧张的心,并能使他感到时刻得到深切的关怀。
面对临终病人,抢救行为可能十分频繁,此时护士尤应注重行为表现。动作要轻巧、敏捷、稳妥和准确,不允许表现出不耐烦、漫不经心、马马虎虎。要同时注意减少仪器等的噪音,保持一个安宁的环境。
临终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怀、重视,就会减轻病痛的折磨,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无限的宽慰中逝去。
(二)坚持要尽量减少病人家属悲痛的原则
面对临终病人近将逝去,患者家属通常多处于十分悲痛之中,家属将面临生活的不同挫折,开始孤单和寂寞,并将带来一系列相关的新问题。亲人将离去,精神上的打击、平静生活的巨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患者家属的精神痛苦不亚于临终患者的肉体痛苦。
护士不但接触病人多,也同临终病人家属频频交往。此时护士就应针对不同病人和家属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通过交往减轻家属的精神压力,冲淡他(她)们的哀伤。护士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垂危濒死前的会见,同病人交谈、协助家属满足病人最后愿望及要求。护士应以高尚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1、让家属同临终病人交往。大多数家属在知道亲人病危不久于人世之后,都希望同亲人加强交往,而临终病人也希望向其家属表达告别的愿望。护士要注意病人同家属之间这种正常的心理情感,并创造条件促其实现。
清醒的临终病人向家属告别的愿望是十分迫切的,而其家属也希望向亲人倾述衷肠,并听亲人的遗言。由于临终病人肉体的痛苦,机体的衰弱,全身功能的减退,语言表达可能十分困难。临终遗言可能断断续续,含糊不清,有时有需要借助眼神、手势、表情。护士也要体谅临终病人和家属的意愿,确定此时自己是否在场,这样可为他们听完遗言创造一个好条件。护士面对临终病人和家属这种心理需要,决不应以影响抢救,打扰病人等为借口,使他们双方错过交谈会面的机会,而是要积极协助安排合适的时间,让他们说完自己的心里话。
2、让病人家属对护理感到满意和放心。临终病人家属面对亲人将离去,自然会极度悲哀。往往会提出一些要求和愿望,为临终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心愿。护士面对这种情感,要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只要是这些要求合乎情理,而且经过努力又能办到的,护士就应想方设法地给予满足,即使是对一些无关紧要和没有什么意义的要求,也不必过多阻挠。
护士面对临终病人家属,有时提出停止一切治疗,而另一些则相反,要求不管后果如何也要积极全力不停止治疗。此时护士要尊重病人家属的意见,并及时向医生反映,切不可自作主张,决定取舍。只要病人还没有真正死去,护士均应全力护理,及时为其掖好松动的被子,垫好滑落的枕头,更换污染的床单,擦净外溢的分泌物,保护好口唇、眼睛,并注意一切输液、引流等处置的正常运行。家属看到护士如此的关心、全力的救治,情绪会安定一些,悲伤也会减少一些。
(三)坚持做好善后工作的原则
护士不仅承担着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同时也担负劝说家属,处理尸体等工作。这一方面是心理护理的内容要求,同时又是一件道义上的职业责任,要认真对待做好。
1、要劝慰家属。濒死者机能的急剧下降,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失衡,呼吸异常,表情异样,上翻的眼脸,松弛的下颌,苍白的面色,痛苦的挣扎。如其家属在场,可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面临此刻,护士要尽可能劝其家属离去。当然如果家属执意不离,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但当一旦宣布死亡后,应尽快以同情的态度好言相劝,使其家属离开,以便做尸体料理。同样如家属坚持参与尸体料理,也可与家属一起处理好尸体。
劝解家属此时节哀保重是一件不可小看的工作,这里不但要求护士有同情心,还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可能面对各种感情失控的家属,护士要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体谅家属的心情,做好家属的工作。
2、做好最后的料理。病人死亡后,护士要清理遗物,做好登记代管,办好移交。渴望同死去的亲人见最后一面,是许多家属的强烈欲望。护士对此要积极协助,做好尸体料理,这不但是对死者家属的抚慰,对死者敬重,也是护士的道德义务的体现。
在处理完死者,家属离开之际,护士如果能从科学的真诚关怀角度,给家属以亲切的赠言,将是对家属的一个极大安慰,这有助于家属能尽快地从极度悲哀中解脱出来。
三、临终病人的特点及具体护理要求
(一)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
1、肌肉失去张力
病人丧失控制大小便的能力。肛门及膀胱括约肌松弛,大小便失禁。此时需用吸水棉垫和保留导尿管,以保持床褥清洁干燥,防止产生褥疮。喉部肌肉失去张力,粘液阻塞气管,发出喉鸣声,痰液积聚,不易排出,应经常抽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2、胃肠蠕动减慢
濒死病人胃肠道的蠕动减弱,气体积聚,病人常感腹胀、恶心、呕吐、粪便嵌塞。同时因出汗,脱水或发热导致口干舌燥。应做好口腔护理,间断喂少许水,湿润咽喉,避免饮水过多、过快,引起呕吐或呛入气管。对大便嵌塞的病人应设法通便。
3、血液循环减慢
随着循环系统功能减退,周围血管从下肢开始收缩。皮肤苍白变冷,尤以四肢、耳鼻显著。口唇、指甲呈灰色或青紫色。四肢脉搏越来越细弱,不规则或测不出,最后只有心尖搏动。当病人死亡后,抬高头和肩部,以防止面部由于死亡后坠积性充血而变紫。
4、呼吸减慢,不规则
由于呼吸中枢麻痹,呼吸肌收缩作用消失,气管阻塞,肺泡吸氧作用减低等原因,使呼吸功能逐渐减退,呼吸速度先变快、后变慢,深度先变深、后变浅,出现鼻翼煽动陈氏呼吸。同时,全身其他器官为了加强呼吸作用,胸部肌肉强烈收缩,以张口、抬肩帮助呼吸。此时如病情许可,可给予半卧位,氧气吸入,口唇涂以油脂或盖以湿纱布。
仔细观察病人的呼吸,若呼吸非常浅不易观察时,可用一面小镜子对准病人的口腔,再用棉絮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镜子上是否有雾状或棉絮是否被吹动。如呼吸系统继续衰竭,最后导致呼吸停止。
5、意识的改变
某些疾病未侵犯神经系统,病人直到死亡神志仍可清醒。有些疾病病变在脑病,则早出现意识障碍。一般临死前的意识状态可分为三期:
①昏睡:对周围事物无反应,处于睡眠状态,强烈刺激可暂时转醒。
②木僵:是一种可以唤醒的无意识状态。
③昏迷:是一种唤不醒的无意识状态,意识完全丧失。
要不断地估计病人的精神、神经状态,以便计划相应的护理。对躁动不安的病人,要放下床档保护。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主动询问病人的要求。为减轻临终病人的痛苦,应安排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通风良好,专人护理。
6、感觉的变化
濒死病人的视觉逐渐减弱,只能看近物,以后只有光感,最后什么也看不见。眼角常有分泌物聚积,应及时用水量盐水棉球擦拭。如眼睛干燥,可涂眼药膏,以保持湿润,如眼睛不能闭合,可用油纱布覆盖,并滴氯霉素眼药水。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功能。避免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和讨论病情。与临终病人讲话时,必须注意语言亲切、清晰,不要耳语。
疼痛是癌症患者临终前最重要的症状,引起癌性疼痛的原因:①肿瘤本身引起的,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肿瘤侵润神经,表现受累神经支配区持续性烧灼样疼痛;②在肿瘤治疗中引起的疼痛。如化疗药物引起的疼痛。
癌性疼痛的治疗措施包括:①抗癌剂:对各种癌症骨转移所致的疼痛有效;②放射治疗: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当神经组织未侵润时有效;③非麻醉性镇痛剂:对伴有炎症的癌性疼痛有效,尤其是发生在肌肉、肌腱、韧带、骨等处,而对内脏疼痛效果欠佳;④麻醉性镇痛剂:是癌性疼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无治愈希望的晚期病人无需再考虑成瘾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疼痛。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入止痛效果好,持续时间长;⑤神经阻滞疗法:用局麻产生暂时性阻滞和应用神经破坏剂产生永久性阻滞,如局部神经封闭、蛛网膜下腔石碳酸封闭、腹腔神经丛阻滞等;⑥外科疗法:如用手术解除由肿瘤所致的肠梗阻;切断引起疼痛的神经;对激素依赖性肿瘤,可切除产生激素的器官,如前列腺癌切除睾丸。乳腺癌作卵巢切除等。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
每个人接受死亡的心理状态依个人道德观、经济、教育、修养及家庭等不同而异。有的病人对死亡的态度比较坦然,有的害怕死亡而恐惧。美国神经病学家库布勒——罗斯在与几百名临终病人谈话后认为,临终病人一般都要经过五个心理阶段。值得指出的是,这一临终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互相衔接的。临终者表现的心理行为可能来回移动。他们是双向的,有时又是可逆的。时间的长短也不一定,可以数小时,也可延长至数月。时间短的常常被忽略。因此,在护理临终病人时,必须细致地观察与研究,从他们的行动中了解其心理活动,满足其心需求。
1、第一阶段:否认期
病人知道自己病情严重时,都会感到震惊和否认。病人不承认自己的病情恶化的事实,认为可能是其他人搞错了。但是,又总想在医务人员那里得到证实。因此,可能要在护士面前打听医师对自己疾病的预后判断。难以接受即成的事实,往往四处求医或抱着侥幸心理,希望是误诊。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病人已不再否认。为了避免家属过度悲伤,表面上保持乐观的神态,假装不知道,但在真正了解他的人面前会诉说真情、哭泣,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多数病人心理还希望着有新的了解和奇迹的出现。
护理要点: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护士说话要谨慎小心,绝不可直言“你的病很重!”或“你快不行啦!”,只能婉言相劝,叫病人好好休息,不要多考虑问题。护士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但也不要对他撒谎,让病人告诉你他知道的情况。和他谈话时,要尽量用他的语言,保持一种坦率、诚实、关心的态度。仔细地听病人讲话,要热心地支持和理解他们,使之维持适当的希望。根据病人的需要,经常出现在他们面前,让病人知道他不会被抛弃。
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疾病恶劣预后,而且乐意谈论病愈后的设想或打算。护士不要迎合病人的夸谈,但也不可随意反驳病人或同病人争论,而致病人不快。可以这样对病人说:“等病好了以后再说吧!”
有许多病人虽然无人向他透露过病情的危险,但他也可体验到死亡将至,只是为了害怕说出来会使自己的亲人、朋友心里难过,而故意佯作不知,掩饰痛苦,故作愉快,以宽慰自己。护士要能理解病人的苦楚心情与深情的含义,既不表现忧伤,也不显得欢快。注意劝解病人亲属不可当着病人的面而难过,就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满足。
2、第二阶段:愤怒期
度过了否认期,病人知道预后不佳,但不理解病情为何恶化到这种程度,常想:“为什么偏偏要让我病到要死呢?”尤其是近年来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想到美满前景,则认为“老天不公”,于是暴躁易怒,处处事事不合心意,敌视周围的人,他们往往把这些情绪发泄到护士、家属身上,甚至拒绝治疗,拔出针头和导管。
护理要点:把愤怒看做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它对病人是有益的。不要把病人的攻击看成是对某个人的,也不要用愤怒的表现或回避反击他。不要告诉病人“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说”,让病人发泄他们的愤怒和倾泄他的感情。当看到病人发脾气时,同情地劝解可能对他有帮助。护士要谅解与宽容病人,微笑以待,热情相劝,绝不可同病人争吵。可以说:“我要是你也会发脾气的,那就一股脑地发出来吧!”在适当的时候,尽量陪着病人,这样不致使他感到被他气走了。护士还要向病人亲友说明情况,说服他们不要计较、不要难过,与医护合作,让病人度过这一期。
3、第三阶段:讨价还价期
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心理状态显得较为平静、安详、友善,往往许愿“要是我好了一定更好地工作”,也感到以前自己做的工作太少,做得不好,深表后悔。有的病人则对所做过的错事表示悔恨,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未尽的事业。
护理要点:这个时期对病人是有益的,因为病人正在尽量地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推迟死亡的命运。此时应更主动地关心病人,做好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的要求,为实现病人的愿望创造条件。护士要尽量安慰病人,说明他的病因,不要懊悔。对有病痛的病人,要用最佳的办法,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使病人感到舒适。
4、第四阶段:忧郁期
病人看到自己向死亡走近,毫无疑问地承认“是啊······是我”,表现明显的忧郁、深沉的悲哀,并时常哭泣。此期的病人往往考虑家庭种种困难,如孩子幼小,双亲无人照顾,忧心忡忡。此时他可能要求会见某个人,将自己的后事做个交代。
护理要点:忧郁和悲伤对一个临终病人是正常的,应该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表达这些感情。护士应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尽力安抚和帮助他们。允许家属陪伴,让病人有更多的时间与亲人在一起。
5、第五阶段:接受期
这是垂危病人的最后阶段。此时的病人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已有所准备。恐惧、焦虑和最大的痛苦已经消失,表现平静、安谧、悠然。同时,机体极度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
护理要点:护士应尊重病人的信仰,允许病人安静地接受死亡的实现,不要勉强与之交谈,过多地打扰病人,让其在安详、平静中死亡。
对于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是否将诊断告知本人,一向是有争议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对意志坚强、能够正确对待死亡的人,将真实情况告诉他反而会激发他的斗志,有利于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更好的治疗,有利于延长寿命。同时,与他们公开谈论病情,有利于交流感情,给予心理支持。
护士在此期的任务是安慰病者亲属的工作,劝其不要过分悲伤,照料虚脱或昏厥的长者。对病人的一切医疗护理工作照常进行,不可停顿,适当给病人掖紧被窝,放正枕头,理好蓬松的散发,细声询问病人有何要求。总之尽量不让病人带着痛苦的心情死去,这样对其亲属也是极大宽慰。
病人临危时心理的五期也因人而异,长短不一。直到病人停止呼吸与心搏,测不到血压与脉搏,经抢救无效,证实其生命确实已无法挽回时,护士方可停止医疗措施。
(三)对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及环境要求
对临终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应尽量照顾病人的自尊心,维护其尊严和保持其身体的完整形象。除了对症做好口腔护理及躯体各系统护理外,重点做好以下护理。
1、皮肤护理:病人临终期迁延较长,卧床不起,身体消耗十分明显,缺乏足够的脂肪托垫骨骼,我们为病人换上气垫床,按要求进行预防褥疮的各种护理,并指导家属配合我们。病人翻身困难应给予软枕垫于背下,臀部,将其稍微侧身,左右轮换。要每天冲洗会阴,防止泌尿系感染。
2、排泄护理:要和家属一起想办法,在病人便秘时,大小便失禁时,都要及时处理,保持局部清洁。
此外,为使病人舒适,要按规定保持病室清洁整齐,空气新鲜,自始至终室内无杂物,无异味,使病人及家属满意。
(四)对临终病人亲属的心理支持
在对临终病人进行护理时往往忽视了对病人亲属的关心,此时他们正在经历痛苦的感情折磨,有的在病人死后相继病倒或死去。因此,对临终病人亲属以心理支持鼓励他们战胜心理危机,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护士的职责之一。
亲属的痛苦过程开始于心爱的人真正死去之前。护士在帮助病人亲属度过他们个人悲痛的各个不同阶段时,应认识到他们实际上比病人本身度过的几个时期要慢些。例如,病人可能达到接受阶段,并且已做好思想准备,平静地接受死亡的到来时,而他的配偶可能停留在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或忧郁等任何一个阶段。护士通过了解亲属的感受,用以下方式帮助他们,促进亲属的心理适应过程。
1、适当地向他们提供与病人单独接触的时间。
2、安排同病人的主管医生会面。
3、讲解医疗和护理步骤及使用的设备。
4、同他们讨论护理计划。
5、允许他们为病人做些护理,如給病人喂饭洗脸或搓背。
6、鼓励他们与病人交谈。
7、給亲属和朋友以关怀,为他们分忧。
8、听取并鼓励他们表达感情。
假如病人死亡时亲属不在场,而他们最想知道病人最后时刻的一些详细情况。护士在与亲属谈话时,可依据事实,但没有必要说出病人不舒服的那些细节。根据情况可谈这样的话,如:“他死得很安静”,“他的眼睛看起来很安详”,“直到他死,整夜都有人陪伴他”等等。护士对病人所爱的人说的话可能成为安慰他们的巨大力量。
另外,护士可根据事先观察到的死亡病人亲属中的“坚强者”,鼓励他们去给那些悲痛的人以支持,并提供机会使他们单独与死者在一起,以其自己的方式与死者告别,实行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文化或宗教的仪式。
(五)死亡后的护理
1、死亡的宣布
目前临床上仍以心跳,呼吸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临床上呼吸心跳停止的发生有两种形式:①心跳停止在先,很快发生呼吸停止;②呼吸先停止,继而发生缺氧性心跳停止。当患者意识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即能明确诊断。诊断呼吸心跳停止可总结为:一看:神志消失、呼吸停止、面色紫红、瞳孔散大;二摸:大动脉搏动消失;三听:心音消失。而心电图纪录对心跳停止有确切诊断。
当病人呼吸及心脏功能停止数分钟后,便可认定病人已经死亡,护士应纪录病人呼吸和心跳停止的确切时间,并做好死后的护理。
2、尸体料理
①目的:使尸体清洁无渗液、姿势良好,易于鉴别,保持人的尊严。
②用物:治疗盘内备尸体衣、裤、尸体卡3张、血管钳、脱脂棉花适量、剪刀。有伤口者备换药敷料、汽油。必要时,备隔离衣、手套。
③按程序料理尸体。
四、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工作
当病人处于临终阶段,如何为其提供最佳护理,提高临终生命质量,使之得以安宁地死亡,这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也是病人家属极为关心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与实践。
还应该看到,我国对临终关怀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老年学专业早已设立并且培养出一批批老年学硕士、博士。而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却没有一家高等院校设立老年学专业或社会老年学、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更谈不上对临终老人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了。
因此,开展临终关怀研究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医学、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我们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临终关怀的社会性意义,即临终关怀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研究;
2、临终关怀学科发展的研究,如临终关怀的内容、目的、性质和教育等;
3、临终关怀的原则及具体方式方法的研究,即一般临终关怀的规律;
4、各种人群的临终关怀规律研究。如临终小孩、青年、老年的临终关怀,还有不同疾病的临终关怀的研究等。
五、临终关怀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死亡是人生道路的终点,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临终护理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是整个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不能视为一种负担而消极对待病人的死亡,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主动从道义上和实践上做好这一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首先要有爱心、热心和细心。
爱心,是对临终关怀事业最核心的诠释。当一个人在死亡的黑洞里越陷越深的时候,忽然有一双温暖的手紧紧握住你,那会是怎样的心理感受。我们认为濒临死亡的病人真正需要的是脱离痛苦和恐惧,是舒适和放松,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被倾听,尽管交谈有时对他们而言是微妙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但如有可能,病人能听到的话,他需要听到爱和安慰。应懂得如何观察病人的身体是否紧张,面部表情是否痛苦。要确信病人的痛苦已得到控制,应握着他的手,用平静、缓和的声音和他说话,告诉他放松,相信护士会和他在一起。要知道语言、触摸、尊重、同情并不能从听诊器或白色的鞋子中获得。这些也不能按某一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只有用爱心、热心和细心主动的采取一些有利的手段帮助临死的病人减轻死亡的痛苦。
其次,护理人员要学会掌握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道德修养,尊重病人人格意志,体贴细心照料,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护士通过对病人精神的安慰,使濒死的患者得到更大的宽慰。只有爱心、热心和细心还不行,要掌握心理学知识,除生理生活护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心理学知识。只有掌握心理学知识,才能知道应细心观察什么,病人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才能让临终病人真正的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爱心和热心,使他们安静的、无痛苦的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