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防治
中医“治未病”的“三级预防”思想
日期:2017-11-25 阅读:3147次 作者:王文新(中医主任医师) 来源:wwxjkjy的博客

近几十年了,现代预防医学提出了“三级预防”的思想理论,并进行了积极地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三级预防是医疗保健的主要内容,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初级预防,通过改变人们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对人体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早期治愈或阻止或减慢病情发展的目的;三级预防,就是在明确诊断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防止病残、恢复和改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康复的目的。可以认为这一思想是促进“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思想理论基础。

而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医就提出“治未病”的“三级预防”思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壁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这段论述对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阐述的生动、形象、准确而精辟。认为疾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疗,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为时已晚了。后世各代医家继承发扬了“治未病”的思想,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强调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宋元名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专门写了一篇《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论,明确提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提出的治未病的主要涵义,就是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这正是现代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思想。

祖国医学不但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治未病”保健养生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提出了治未病保健养生总的原则:“法于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重视健身的同时还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心神原则:“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檏。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懼于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还提出了“女子七岁”、“男子八岁”的发育周期,根据男女不同年龄保健养生的理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保健养生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还有效的指导人们的保健养生实践。

中医治未病,重视防患于未然,但是一旦疾病已经发生,则要早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强调:“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高明的医家,既善于未病先防,又善于早期诊治,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高明的医家,则坐失良机,待疾病“已成”发展到严重阶段,甚至到“已败”阶段,到病邪损害脏腑的危重时,才治疗当然后果不佳。清代名医徐灵胎指出:“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明代名医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指出:“若待其已成而后治之,病虽愈也是不禁风浪、不耐劳苦之人矣;善治者,必于其未成之前。”医圣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强调:“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我国历代医家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充分的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二级预防”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还强调,在疾病已经发生,不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且在治疗中要注意病机病势,预防疾病转变。在《难经·七十七难》就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医治疗在预防疾病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伤寒论》和《温病》治疗上,体现的尤为突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疾病六经的转变、合病和并病的理论,归纳出疾病转变的规律。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害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等等。祖国医学在温病治疗中提出的: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失常而反映的临床证候的病机理论,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根据其病变反映来概括证候类型,作为治疗温病,防治病情转化的辨证施治的依据。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强调:“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傍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这些都体现出“三级预防”的思想。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更重视的是“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清代名医陈儒根说:“防其已然,防之未必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传之为得也。”病后,再去防其转变,即使能防止,那也费力,哪有事先预防省事呢?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病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太上老君养生诀》中说:“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事林广记·防患补益》中也说:“安居虑危,防未萌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在指出:“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寿亲养老新书·保养》篇中强调:“须在闲日安不忘危”,“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书中引用了绍康节的防病诗:“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虽然古老,但是确体现出现代预防医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为医学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必将促进“健康医学”的发展,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