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谈健康》(3)
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最早出自《晋书·五行志》:晋武帝时,京师童谣曰:“木兰之杖,桂兰之芳,宁可共和,不可独王,帝闻之,曰:此必有异。乃遣使者循行四方,访其祥瑞。至荥阳,有老父告使者曰:昔我年少时,尝于此中逢一老人,手执木兰之杖,乘桂兰之芳,谓我曰:吾能使人心想事成。我问其姓名,曰:吾乃赤松子也。帝闻之,乃遣使者祀赤松子。”
“心想事成”是一个常用的祝福语,意思是心中所愿皆能圆满实现,表达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期待。那么真的能“心想事成”吗?
人生有很多希望,希望给人以力量,人活在希望中,这就是积极的心态。现代积极心理学认为,“同样一件事情,人们看待它的心态不同,处理的方法或措施及其结果也会不同。如果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物、事,不仅会使自己快乐,而且会在快乐中走向成功。所以,个体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或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一条成功定律,有人把它概括为ABP定律。A、B、P分别代表一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合起来就是“Always Be Positive”, 其中“positive”表示积极、正面的。ABP的意思就是“保持积极”。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让个体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待人和事。即使我们做事情失败了,但是还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你有糟糕的想法,就会收获一个糟糕的结果;相反,如果你有美好的想法,就可以收获一个美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做了预言,就会努力在这一事物上实现这个预言,这就是心想事成。这种心态,无疑有利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脑就会分泌使人产生愉快感、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脑内啡肽,包括饮食佳肴、体育运动、创作、做善事等。此外研究证明,利导思维也可以促进大脑分泌脑内啡肽,而且是持久的无限的。利导思维就是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遇事往好的方面去考虑,就是一种积极心态。
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自我预言的实现”,讲的是如果人们把情境定义为现实,那么这些情境在其后果中便是现实的。这是因为你一旦有了一个对结果的假设,你所有的行为都会在不自觉当中去朝结果的方向努力。为此,在生活中或者患病后,不要总想不好的结果,要想好的结果。一个人的意念很重要,心理状态可以决定自己的身体,我们一定向好的方面想,战胜疾病。
“心想事成”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生活的哲学和力量。它鼓励人们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同时也提醒人们保持正能量,避免被负面情绪左右,这样就一定能“心想事成”。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