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养生
《读成语谈健康》(2) 心知肚明
日期:2025-02-22 阅读:194次 作者:王文新 (中医主任医师) 来源:

《读成语谈健康》(2)


    心知肚明


“心知肚明”最早出自《晋书·五行志》,其中有“苻坚僭逆,僭号称帝,自谓心知肚明,何用百官?”的记载。由于古代人们知道心在腹中,并认定人是靠心来思考的,因此常用“心”和“肚”、“腹”等词来描述与思想和意识有关的问题。“心知肚明”意思说:心里清楚但不说破,心里清楚不说出来,形容心中有数。唐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心知肚明是朋友,何必强言说相知。”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予心知肚明,何必更问。”

“心”和“肚”、“腹”等词来描述与思想和意识有关的问题的成语还有“满腹经纶”、“满腹牢骚”。“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才能。形容人很有学识和才干。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束煞》:“论英雄何

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三侠五义 》第三回:“包公已长成十四岁,学得满腹经纶,诗文之佳自不必说。”

“满腹经纶”也作①”经纶满腹”。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观厉先生此诗,及汪退谷图跋中经纶满腹之言,可以想其梗概矣。”②“满腹长( cháng )才”。(长才:大才。)又有“满腹文章”,《元曲选·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学成满腹文章。”明·周楫《西湖二集·巧书生金銮失对》:“浑身是艺难遮冷,满腹文章不疗饥。”“满腹牢骚”:一肚子不满情绪。《文明小史》第五回:“柳知府起先是满腹牢骚……停了几天,也就渐渐的平和下来。”傅抱石《“郑板桥集”前言》:“不得已,惟有……把同情人民不满现实的满腹牢骚曲折地寄托于笔墨之外。”

思想”和“意识”是脑的功能,怎么成了“心知肚明”与“心”“腹”联系在一起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形容一个人善良,会说他“心肠好”,那么心与肠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脏腑组织和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脏、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藏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彼此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故《灵·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若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失去其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灵枢、口问》所说的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甚则危及整个生命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人的神志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并非血肉之心所主宰。而中医脏象学中则将人的神志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其一,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并认为人的神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古人将人的神志归属于五脏。故《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中医讲的心、肺、肝、脾、肾,不是孤立存在的器官,而是一个系统,非现代医学所讲的心、肝、脾、肺、肾。)其二,认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在于心,人的神志虽归属于五脏,但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有接受、担任这义,意思是说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可作出反应,进行神志活动,在生理情况下,心藏神,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的信息,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古人习惯称为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如《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之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和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表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反之,若因某些原因,引起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或表现为心神不足的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健忘,迷蒙多睡;或表现为神明被扰的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甚则精神昏乱,狂躁妄言,谵语,昏迷等。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其三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还在于血液,而全身的血统属于心,所以神志也归心所主。《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本神》亦日心藏脉,脉舍神,表明心主神志的活动必须在血的濡养下才能实现,必须依赖心主血脉的功能。维持心的主体功能的要素有两个,即心阴和心阳。心阴有滋养心神、充实心脉的作用;而心阳则能温煦心脉,保证血脉运行畅通。心阴与心阳相对平衡协调,共同维持着心的主体功能活动。一般说来,心主血脉是心气和心阳的作用,心主神志主要是心血和心阴的作用。但是,心阴与心阳两者的关系,是既分工又协作、相辅相成的。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环全身,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故心主神志的生理病理与血液盛衰有关。正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说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神气昏蒙。心的气血充足,则脏腑活动协调,四肢百骸灵活,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反之,则可造成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临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往往伴有心悸、心慌、脉细或结代,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显然是与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的心失所养有关。心主血脉,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脏运行血液以营养周身各脏腑组织。心的功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神的功能才能有了保证。否则,心的功能失常则周身脏腑组织缺乏营养而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那么神的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而神的功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又靠心运送的血液来供给,所以心在神的活动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喻为君主之官。由此可见,心的功能正常,则神的功能健全。反之,心脏发生病变,则神的功能失常,机体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素乱,引起病变。甚至导致死亡。所以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篇》

中医认为,心与胃的生理功能联系主要体现于气血生成与气血运行的关系。胃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中焦受气取汁而生成气血。气血生化之源旺盛,则心有所主,血运调畅。反之,心君健而四方安宁,心脏功能正常,也可保证中焦脾胃功能发挥正常。祖国医学认为,生理上心以通为顺,胃以降为和,心气通则胃气降,胃气滞则心气逆,阳明燥结,腑气不通,浊气上扰,心窍因而闭塞,则见神昏、谵语、狂躁等症。少阴阴涸火化而燥,转出阳明,出现下利清水,色纯清、腹满痛”(《伤寒论》等症,皆为心胃同病的确切例证。有研究表明:以炙甘草汤合平胃散加减,心胃同治,对溃疡病并发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作的病人,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明显,疗效稳定可靠。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心胃相关的客观性。心与小肠的关系,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脏,属阴,主里;小肠为腑,属阳,主表。心与小肠之间有经脉沟通。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曰:心合小肠。心合小肠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心阳对小肠的温煦作用,使其能分别清浊,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滋血液化生之源,助心血化生,从而使心有所主,神有所归。在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传变。如心火炽盛,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影响小肠泌别清浊、主液的功能,引起尿少、小便赤涩刺痛或尿血等证候。传统医学将此谓之心火移热于小肠。如《血证论》说:心者,……与小肠相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反之,如小肠有实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出现心烦、舌赤,甚至口舌生疮等症。正如《千金要方》所说: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此外,小肠虚寒,日久则可出现心血不足之病证。心与小肠同属于火,但有阴阳之分。丙火属阳归于小肠,丁火属阴归于心。根据六气之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因而有寒热属性之异。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胃内水谷,进一步消化,吸取其精微以营养全身,排泄其废物出其体外。心与小肠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1生化血液:小肠乃受盛水谷之腑,由脾转输于心的精微物质,绝大部分源于小肠,故一般称小肠有奉心化血之功能。而这一功能又必须借心阳的温煦作用才能实现2泌别清浊:小肠上连于胃,下接大肠。胃及小肠中的水谷精微,由脾转输上归心肺化而为血,其余水分及糟粕经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水液渗入膀胱而为尿,浊者糟粕下入大肠为大便,小肠的这一功能也必须依赖于心阳的资助。小肠受盛腐熟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气血之生成,气血生成不足,则心失其养,更无所主。而心经病变,也可转而影响小肠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在泌别清浊方面,最具典型意义者,莫过于心经实火下移小肠,而致尿少而赤、灼热疼痛等。小肠之热,也可循经上犯于心,出现心烦、舌赤、舌体糜烂等症。

上述可以说明“心知肚明”的中医生理功能的依据,那么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与“肚”有关系吗?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控制着身体的所有活动,但大脑也受肠道的控制。经过近20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在调节情绪和思维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提出“腹脑”、“脑肠互动”、“脑肠轴”等概念,称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1999年,迈克尔·格申(Michael Gershon)博士在《第二大脑》(The Second Brain)中提出了肠道控制大脑的理论。胃肠道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脏器,它支配着复杂的生理功能,而不受大脑控制独立运作,反而大脑的运作少不了胃肠道这一“腹脑”的指挥。最近人们发现,大脑内存在的神经传导物质、激素类物质,也有的存在于肠道之中,比如血清素和褪黑色素。如果体内血清素不足会导致抑郁症,褪黑色素可以调节人体生物钟、改善时差和睡眠状况,这些物质被称为脑肠肽。体内 95%的神经传导物质都是在肠道中生成的,由此我们得知肠道和大脑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美国的D·卡逊医学博士在他的《第二奇迹—肠内也有个大脑》一书中说:“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丑陋的肠道比心脏还聪明,而且拥有丰富的‘感情’,哪怕没有大脑和脊髓的指令,它也能发出反射信号,拥有内在性神经系统的脏器只有肠道。”肠道腹脑也被称为“第二大脑”这一概念目前的证据都指向免疫系统,以及肠内细菌群与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密切关系。如果腹脑就是免疫系统,那么肠道里四通八达密集的网络信息,就更加顺理成章地保持着与任何系统的联系,以及益生菌群掌握肠道环境与肠道健康的说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肠道有神经与脑部联结, 肠道成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还是因为它具有下意识地控制人体的“自律神经”的功能,肠道的神经细胞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大脑的指令可以随时反应在肠道上,同样肠道系统的问题也会影响大脑及人的情绪,肠道不健康甚至直接影响脑力与判断力。

   胃肠道是个有“感情”的器官,当人们情绪低落、焦虑、担心、伤感或沮丧时,黏膜分泌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诺贝尔奖得主西历克西斯·卡锐尔博士说:“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忧愁些什么。”坏情绪首先伤害的是消化系统的胃肠道,坏情绪会以攻击器官的方式来“泄愤”,胃肠道当了“替罪羊”名列第一位。当你处在“愁断肠”时,胃肠道变得十分敏感脆弱,“断肠人在天涯”的恶劣情绪必定是一个胃肠道疾病患者。

大脑与肠道的关系是双向的:大脑每次向肠道菌群发出信息,都会收到肠道菌群的回复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大脑对应激环境的反应、大脑激素的生成、大脑免疫系统的激活、新脑细胞的生长(生成新的神经元)以及这些新细胞对学习的适应性(神经可塑性)。食物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能显现。因此,从肠道菌群到大脑的信息传递会迅速发生变化。肠道菌群中的细菌能帮助酶消化食物中的氨基酸,氨基酸最终转化为身体所需的各种大脑激素和神经递质,这些大脑激素控制着大脑的运作方式,包括大脑的反应速度(与注意力有关)、人的情绪和新陈代谢。如果你感到沮丧或焦虑,可能表明你的神经递质已失衡,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肠道。事实上,人体内所有的5-羟色胺(一种重要激素,与情绪和社交行为、食欲和消化、睡眠、记忆力、性功能等有关)中的90%都产生和储存于肠道,而不是大脑中。

所以,只有拥有健康的肠道,我们才能拥有清晰、自主的思维。反之亦然,如果你的思维不清晰,说明你有需要解决的肠道问题。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大脑能更好地工作,请关注你的肠道健康。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