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养生
《读成语谈健康》之一 曲突徙(xĭ)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日期:2024-12-13 阅读:267次 作者:王文新(中医 主任医师) 来源:

《读成语谈健康》之一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成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出自《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新。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息。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熄。于是杀牛咒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无)恩泽,憔(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悟)而请之。” 曲:使弯曲。突:烟囱。徒:搬走,移开。薪:柴。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把灶旁的柴移开。焦头烂额:形容头部被火烧伤得很严重。指救火被烧伤的人。这里讲:有一家人家的灶,烟囱是直的,烟囱旁边还堆着柴草有人看见这种情况,便对那家人家说,“你们这样很容易引起火灾。应当把烟囱改成曲的,并把柴草搬开。”那人家却毫不在意,根本没有理他。过了几天,那人家果然因此失火了。左邻右舍,同来救火,把一场灾祸扑灭。好几个人在救火时受了伤,有的甚至被烧得焦头烂额。那家的主人为了答谢救火的人,特备酒请客。救火时出力的人,全被请到了,受伤最重的人,坐了首席。但是,最初好意提出劝告的那个人,却被忘记了。有人提示“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主人醒悟而请当初提示防患火灾的人。对提出预防火患的人没有感谢的表示,只把救火的人请来 ,说明提出防患于未然建议的人不被理解和重视。“曲突徙薪”,后来就成为形容预防灾害的一句成语,是“防患未然”的意思。“焦头烂额”,也成为一句成语,它不限于形容火伤,而更广泛地被用来比喻事情办不好、麻烦很多、不易解决的苦况。

“防患未然”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叫做“防患未然”然,这样;未然,未成事实。语出《申鉴·杂言》:“进忠有三

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汉书·外戚传下》“事不当固争防患于未然。”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非止排难于变切,亦将防患 于未然。”

“防微社渐”(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杜:堵塞。浙:事物发展的开始。)在错误或危险刚有点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制止,不使它发展。源出《后汉书·丁鸿列传》: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外戚窦宪兄弟擅权,为非作歹。司徒丁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的权势还未强大,及早加以制止,以防后患。丁鸿书中有这样的话“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这里的“杜渐防萌”,即后来的成语“防微杜渐”。《宋书·吴喜传》:“欲防微社渐,忧在未萌,不欲方韬露其罪恶,明当严诏切之,令自为其所。”宋·苏轼《论周穰(tóng)擅议配享自劾札子》:“自高后至文、景、武、宣,皆行此法,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盖有深意。”《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圣祖杜渐防微》:“圣祖防微杜

渐,安可以非分希望恩泽耶?” 也作“杜渐防微”。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唐·王勃《平台秘略论十首。规讽九》:“杜渐防微,投迹于知几之地。”“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若救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宋书·礼志五》:“哲人县鉴,杜渐防萌。”(县:悬。)《元史·张桢传》就有“防微杜渐”之说,它说:“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近义成语还有未雨绸缪、未焚徙薪、有备无患等。

不注意防患于未然,必有后患,对于身体健康也是这个道理。防病于未然,预防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防疾病的健康四大基石概念,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现代预防医学提出了“三级预防”的理论,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三级预防是医疗保健的主要内容,也是养生要重视理论。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初级预防,通过改变人们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对人体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早期治愈或阻止或减慢病情发展的目的;三级预防,就是在明确诊断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防止病残、恢复和改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康复的目的。可以认为这一思想是促进“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中医《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卷,“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论述养生对于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时,明确指出了生活方式对寿命的影响。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自然,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遵循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适应天地阴阳调和养生的方法,饮食有所节制,起居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过度劳作,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使身体和精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人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汤水,滥饮无度,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这里分析了古人与今人寿命差别的原因,就在于古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懂得掌握了“道”(自然界的规律,养生的道理),效法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正确的运用养生的方法,不妄作为,而“今人“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把妄作妄为作为正常的生活规律,使反常的生活方式成为习惯。中医还提出“治未病”的理论,“治未病”的理论蕴含了现代医学“三级预防”思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这段论述对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阐述的生动、形象、准确而精辟。认为疾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疗,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为时已晚了。《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后世各代医家继承发扬了“治未病”的思想,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强调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宋元名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专门写了一篇《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论,明确提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提出的治未病的主要含义,就是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这正是现代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重视防患于未然,但是一旦疾病已经发生,则要早治疗。《鵒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记载: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日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扁鹊认为“最善为医”者乃是“治未病”。《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强调:“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高明的医家,既善于未病先防,又善于早期诊治,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高明的医家,则坐失良机,待疾病“已成”发展到严重阶段,甚至到“已败”阶段,到病邪损害脏腑的危重时,才治疗当然后果不佳。清代名医徐灵胎指出:“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明代名医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指出:“若待其已成而后治之,病虽愈也是不禁风浪、不耐劳苦之人矣;善治者,必于其未成之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我国历代医家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充分地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二级预防”的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还强调,在疾病已经发生,不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且在治疗中要注意病机病势,预防疾病转变。在《难经·七十七难》就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灵枢·病传第四十二》说:“病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病先发干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病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中医治疗在预防疾病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伤寒论》和《温病》治疗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疾病六经的转变、合病和并病的理论,归纳出疾病转变的规律。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害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等等。祖国医学在温病治疗中提出的: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失常而反映的临床症候的病机理论,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根据其病变反映来概括证候类型,作为治疗温病,防治病情转化的辨证施治的依据。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强调:“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膀胱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这些都体现出“三级预防”的思想。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更重视的是“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清代名医陈儒根说:“防其已然,防之未必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传之为得也。”病后,再去防其转变,即使能防止,那也费力,哪有事先预防省事呢?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病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太上老君养生诀》中说:“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事林广记·防患补益》中也说:“安居虑危,防未萌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在指出:“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寿亲养老新书·保养》篇中强调:“须在闲日安不忘危”,“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书中引用了康节先生的防病诗:“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虽然古老,但是体现出现代预防医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为医学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严格来讲,应该说是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思”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思,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必将促进“健康医学”的发展,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中医不但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治未病”保健养生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提出了治未病保健养生总的原则:“法于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重视健身的同时还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心神原则:“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檏。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俱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还提出了“女子七岁”、“男子八岁”的发育周期,根据男女不同年龄保健养生的理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保健养生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还有效的指导人们的保健养生实践。中医“治未病”,所采取具体措施方法的精髓是“扶正祛邪,扶正为主”。“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即人体内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力,包括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抵御疾病的能力和自我康复的能力。“祛邪”就是驱除邪气,即各种致病因素,内养正气,外防邪气。“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正气得到保养,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中医学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正气强盛邪气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人就不容易得病;另一方面如果人患了疾病,正气增长,疾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促进康复。邪气增长,疾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使病情恶化。正邪之间的消长与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因此,扶正祛邪就是中医学临床的重要治疗原则,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是人体发病的内在原因。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正气在防病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邪气侵袭是人体发病的重要条件。主张主动采取一些措施,“避其毒气”“避虚邪以安其正”,以免引发疾病。但中医养生学对待“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护养正气,强调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就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历代中医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精、气、神,称其为人生之“三宝”。《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命个体的最基本物质,它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调节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内的气不断地进行着升降出入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本神》说:“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意识是说,男女两精相搏、结合产生了生命,神也随之产生,神形成之后,又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养。神寓于形体之中,离开形体组织“神”也将不复存在。《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战国·荀况《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同时,人体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又必然受到神的主宰和调控。正常情况下,脏腑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的统摄下有序进行的。总之精、气、神,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神由精所化生,在神形成后,又需要精对滋养。精能生神,精足则

形健,形健则神旺;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力的保证。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对三者的调养,明确了养精、益气、调神的养生保健原则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调养脏腑。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中医“治未病”还有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疾病预测”。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针对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疾病预测”。“五运六气”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规律,来推断每年气候变化,预测疾病,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有两大类,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各种自然果因素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既是自然界万物生化之源,又是百病变生之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通过对每年气候变化的推断,“大运太过不及”来判断预测疾病,从而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岁木大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民病中清,肤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暗,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内瘘,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岁金大过,操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 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皆病。”“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

便注下”;“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预防工作,在建国初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刚要》,《刚要》中强调了“预防为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在“战略主题”中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

强大合力。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 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淘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