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存储体内,因而超过标准体重20%时称肥胖症(也有以超
过10%为标准).但必须严格区分由于水液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多所致的体重增高。本病在临床
上可按有无明显的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分为单纯性肥胖症、继发性肥胖症和其他肥胖症三种。
肥胖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灵枢·卫气失常):“黄帝日: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日:人
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 胭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对肥胖的危害方
面,《黄帝内经》中亦早已观察到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消瘅,仆击,偏枯,
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责人则高粱之疾也。”从现代观点看“消瘅”即糖尿病,“仆击”即脑卒中,“偏
枯”即脑卒中后遗症,“痿厥”即动脉硬化引起的瘫痪、跛行、麻木、肢冷。现代医学证实了《黄帝内
经》的观点,亦认为肥胖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形成了动脉硬化,易发生高血压、脑
血管意外以及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痛风、胆石症等。唐代《千金要方》中虽无肥胖的记
载,但有“肉虚实篇”,所载“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等症状,与肥胖症的好逸恶劳、喜多坐
卧、稍一活动即喘气乏力相似。金元时代李东垣《脾胃论》载有“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李氏发现肥胖的原因,既有脾胃
俱旺、能食而肥,亦有脾胃俱虚、少食而肥的区别。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虽可分为单纯性及继发性等多种,但从发病机理而论,又可归纳为内
因、外因两组。内因为人体内在各种因素对脂肪代谢等调节失常所致,如遗传、神经、精神、物质代谢
和内分泌失调等。外因主要由于饮食过多且丰富及活动不多所引起,骨折、肺结核、慢性肝炎、长期卧
床休息亦能发生肥胖。此外也可因停止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后发生。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肥胖症的发病是由于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这一因素 与现代医学中的
单纯性肥胖、多食丰饮、营养过度相同。李氏又认为,脾胃俱虛,少食亦能致肥。其病机是胃虚则食
少,脾虚则失运,中焦生化不足,水谷之精气化为痰浊,潴留于皮里膜外,形成肥胖。这种因素与现代
医学中的继发性肥胖相似。谢观《中医学大辞典》载:“贵人饮食丰、而劳力少形体多肥。”饮食丰盛,
多逸少劳,则致营养过剩,蓄积于皮里膜外,形成肥胖。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进食丰富、活动不多致的单
纯性肥胖相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
股胫,小手足,多肉。”古人根据人的禀赋不同,在临床上有阴阳及五行体形之分,而土形之人一派肥
胖之态,这种质禀土形与现代医学的遗传基因引起单纯性肥胖中的体质性肥胖症相同。《百病良方》中
提出“肥胖乃真元之气不足”,真元之气,即肾中真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化气,阴成
形。”若禀赋真元不足,或高年真阳衰微,不能将物质气化为功能而消耗,亦能形成肥胖。
总之,肥胖的生发与脾、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脾胃亢盛,虚者脾胃
俱虚,真元不足。此外,尚有先天原因及质禀肥胖等。
[临床表现]
肥胖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40岁以上者占多数,女性发病率较高,尤其绝经期后。轻度肥胖常无
症状,中重度者常畏热多汗,易感疲乏,呼吸短促,及头晕头痛,心悸,腹胀,下肢浮肿等。极度肥胖
时能产生肺泡换气不足,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致的胸闷气促、嗜睡状态,严重时导致心肺功能
衰竭,易伴发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及胆石症等。因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常有腰酸关节疼痛
等症状。妇女月经常减少,且可引起闭经不育。
[诊断要点]
(1)皮肤皱褶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25岁正常人肩胛下皮肤脂肪厚度如超过14mm时可诊断为肥
胖。也可测量三头肌外皮脂厚度,25岁正常男性超过10.4mm,女性超过17.5mm者可诊断为肥胖。
(2) 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
(3)超过标准体重。以BMI(体质指数)公式计算,BMI=体重(kg) +身高2(m)。如BMI≥(大于或等于)24,则为肥胖。
(4)单纯性肥胖者脂肪分布均匀,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
(5)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性肥胖呈向心性肥胖,四肢细小,并伴有高血压,皮肤紫纹,多毛,闭
经,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偏高。
(6)男性性机能不全性肥胖一般出现 于中年以上,以臀及大腿脂肪积聚较多,有时乳房亦肥大,音
调变高,男性第二性征减退,有女性倾向。
(7)黏液性水肿一般有 皮肤外貌等典型表现,基础代谢率及吸131I 率明显降低等特征。
[辨证论治]
(一)基本疗法
1.脾胃俱旺
主症:体质肥胖,上下匀称,按之结实,食欲亢进,丰食多餐, 面色红润,畏热多汗,腹胀便秘,
舌质正常或偏红,苔薄黄,脉滑有力。重度肥胖者伴有疲乏少气。本证相当于单纯性肥胖中的获得性肥
胖症。
基本治法:泻火伐胃,通泄大肠。
针灸治法:宜取手足阳明经穴及脾俞、胃俞为主,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胃俞,脾俞,曲池,合谷,内庭,三阴交。
随证配穴:便秘,加天枢、支沟:冒中嘈杂,易饥加中院、 梁丘:高脂血症,加阳陵泉、太冲,丰隆。
针灸方义:脾胃有实火则食欲亢进,故取脾俞、胃俞,以清泄脾胃之实火。曲池,合谷是手阳明经
之合穴和原穴,内庭是足阳明经之荥穴,三穴均能清阳明之火,抑制肠胃功能之亢奋。三阴交是肝脾肾
三阴经之会,泻之能疏肝抑脾利湿。若便秘腹胀,加天枢、支沟以助大肠之传导,泻三焦之燥结。胃
中嘈杂易饥乃火热灼胃,胃失冲和之气,可加胃之募穴中院及足阳明经郄穴梁丘,能清火安胃,抑制
食欲。高脂血症系过食肥甘,湿浊内生,复因肝旺疏泄失常,湿浊不得外泄,随经流注所致,故取阳陵
泉、太冲以促进疏泄功能,复取丰隆以泻痰降浊。
药物处方:牛黄解毒丸加减。
2.脾胃俱虚
主症:体质肥胖以面、颈部为甚,肌肉松弛,而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困倦,形寒怕冷,皮肤干
燥,嗜睡健忘,纳呆腹胀便秘,动则少气不足,或见尿少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多见于继发
性肥胖。
基本治法:益气健脾,祛痰利湿。
针灸治法:宜取任脉及脾胃背俞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
针灸处方: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
随证配穴:尿少浮肿加阴陂泉,纳呆腹胀加中腕,嗜睡健忘加百会、人中。
针灸方义:脾胃俱虚则水谷之精气聚而为湿痰,痰湿留于肌肤而成肥胖,故取脾俞、胃俞针而灸
之,以健胃运脾。脾的运化须赖肾阳的温照,乃取肾俞针灸之,以温肾壮火助脾运。复配气海、关元培
补下元。足三里是足阳明经之合穴,补之有健胃运脾、补虚扶赢之功。若脾肾两虚,出现尿少浮肿时
加泻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以健牌脾利湿消肿。纳呆腹胀,加针中脘以健胃运脾,促进食欲。若嗜睡健
忘,加刺人中,针灸百会,以升举清阳,醒脑提神。
药物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真元不足
主症:肥胖以臀、大腿为最明显,肌肉松弛,神疲乏力、喜静恶动、面色晄白,纳谷正常或偏少,
稍动则少气不足,易畏寒,或伴尿少浮肿,苦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缓。以女性绝经期后,或
中年妇女长服避孕药后为多见。如果为男性患者,常伴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乳房肥大等。本证多见于继
发性肥胖。
基本治法:温肾壮阳,健脾利湿。
针灸治法:宜取足太阴、足少阴及脾、肾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亦可加灸。
针灸处方:肾俞,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证配穴:男性肥胖伴有阳痿早泄者加关元、中极;尿少浮肿者加阴陵泉。
针灸方义:真元不足,水谷之精气不能气化为功能而消耗,致成肥胖, 故取肾俞、脾俞、命门针而
灸之,温脾肾以治其本;再配三阴交、太溪健脾益肾、利湿消肿以治其标。若男性患者伴有阳痿早泄
时,加补关元、中极以培补下元,壮阳固摄。尿少浮肿者加泻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以利湿清肿。
药物处方:右归丸加减。
4.质禀土形
主症:自幼即全身均匀肥胖,肌肉结实,头大,圆面,纵腹垂腴。股胫肉肥,食欲旺盛,舌质隐红、
苔薄黄,脉沉滑有力。见于单纯性肥胖中的体质性肥胖。
基本治法:清胃利湿,抑制相火。
针灸治法:宜取手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为主,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脾俞,胃俞,肾俞,合谷,内庭,太溪。
随证配穴:重度肥胖心悸气促加内关:胃中嘈杂,多食善饥加中院,梁丘:伴有高脂血症加阳陂
泉、太冲、丰隆。
针灸方义:土形之人,脾胃功能旺盛,食欲亢进, 生化力强,营卫气血充盈,肌肉丰满而肥胖。有
余者泻之,故取脾俞、胃俞予强刺激泻法,以折抑脾胃功能之亢奋:配合谷,内庭,泻阳明之实火,以
恢复脾胃冲和之气。泻肾俞、太溪,清泄肾火,滋补肾阴,以达釜底抽薪之功。若重度肥胖出现心悸气
促时加泻内关,意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胃中嘈杂,多食善饥加泻中院、梁丘,以清火安胃,抑制食
欲。若伴高脂血症则加泻阳陵泉,太冲、丰隆疏肝利胆,泻痰泄浊。
药物处方:调胃承气汤加减。
(二)其他疗法
1.耳针疗法
针灸处方:口,胃,脾,肺,神门,内分泌。
操作方法:每取2~3个耳究,皮肤常规消毒后,埋入消毒揿针,并用胶布固定,夏季可埋4天,
冬季7天。每当餐前或胃中饥饿时,在埋针上加压,以加强针感。
2.辅助治疔
(1)应自觉限制饮食,特别是高能、高脂及过高营养食品的摄入。
(2)多做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成药单方]
(1)牛黄解毒九:每次1丸, 每日2次:
(2)牛黄清胃九:每次1丸,每日2次。
(3)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4)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5)香砂养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6)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7)牛贵解毒片:每次2片,每日2次。
著名中医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崔述贵主编巨著《针药结合临床诊治大全》出版
日期:2023-05-07 阅读:605次 作者:王文新 主任中医师 来源:
著名中医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崔述贵主编巨著《针药结合临床诊治大全》近日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崔述贵教授是知名中医专家,5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地,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勤奋努力,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贯通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成果斐然,著述颇丰。崔述贵教授主编的这本《针药结合临床诊治大全》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并吸收了众多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方面的专家、学者的经验。本书的特点是:一是突出了“针药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辩证用药和辩证施针、针药并用,“药”“针”优势互补,疗效互补,相得益彰。一改中医精“药”不精“针”,精“针”不精“药”的现状。体现中医整体治疗,个体化辨证施治的优势,此乃中医治疗发展的方向。二是适应疾病谱的变化,介绍了现代医学专科病证及国际通用病证;三是介绍了各科中西医疑难病证的辨证论治。这本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具有时代的特征。本书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可供广大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人员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参考使用。也是中医高等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难得的参考书。
《针药结合临床诊治大全》编委会
主 编 崔述贵 崔鹏
副主编 李颖 田云飞 田 文 陈静(美) 李润洪(美)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新 仇梦钦 朱建文 吕秀岚 李春华 李艳芳 辛 悦 张登辉 陈玉洁 岳德俊 赵利娜 高美玲 郭 玲 郭 艳 崔 凯
特约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金云 马铁明 王书宝 王 全 王洪波 王根土 尹 卓 孔 涛 田 宁 田 花 白丽香 弘 一 任 路 刘玉杰 刘玉清 刘晓艳 许佰莉 孙秀艳 孙贵红 李春城 杨 絮 何光辉 沈 艳 张 军 张秀明 张忠军 张 继 张 琪 张 静 陈小艳 陈建龙 金昱呈 周丽 郑刚 赵秀 赵晓梅 赵海彦 战义洲 高 文 高 江 曹伟民 崔福鑫 崔 磊 梁 夏 路 通 魏忠保
作者简介
崔述贵,男,现居美国。早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于辽宁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两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八个月,之后长期从事针灸内科临床和教学工作。曾担任辽宁中医学院教授、针灸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中医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针灸学会秘书长等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崔述贵教授曾先后两次赴科威特从事讲学与临床工作,共计四年六个月;又于1991年至1992年赴意大利圣玛利诺医院从事讲学与临床工作;1994年赴美国纽约从事学术交流与临床工作,并获得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美国葛鲁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美国利伯帝大学东方医学博士学位,兼职美国葛鲁博大学、美国利伯帝大学东方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崔述貴教授现定居于美国纽约市,持有纽约州针灸医师执照,罗德州针灸医师执照,于纽约市法拉盛、布碌仑两地开设中医针灸诊所,为社区各族裔服务。崔述贵教授现为纽约中国针灸中药治疗中心主任、曾任美国纽约州针灸执照医师联合公会等多家学术团体理事、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副理事长等职,曾被《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羊城晚报》《广角镜》《桥报周刊》以及美国《华夏财富》等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崔述贵教授在国际权威专业杂志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美国《国际临床针灸杂志》4篇、日本《医道的日本》3篇。主持编著《实用针灸内科学》《现代针灸临床指南》《神经内科疾病的针灸中药治疗》《针灸五官科学》》《疑难病症针药并治绝技》(人民军医出版社)《国际针灸治疗学》(英文版)等多部著作。崔述贵教授的从医生涯被载入《中国当代高级技术人才系列词典》《中国名医列传》《美国ABI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IBC世界名人录》等。2000年7月,崔述贵教授荣获北美华人联合会“当代华人杰出成就奖”,同年荣登《纽约中医人》荣誉榜;2007年11月,荣登《世界针灸杂志》特刊《针行天下-全球针灸风采录》;2010年1月,荣登《华夏财富》封面,被收入封面故事《中国的中医师,世界的中医学-记著名中医药专家崔述贵教授》; 2010年12月,被载入全国高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出版的《中华崛起》;2012年12月,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华夏人物传记》;2021年,以优秀工作者身份被国家邮政局审核批准制作个性化专题纪念邮票;2013年12月,被载入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传承经典(2013年珍藏版)》。
崔鹏,男,美籍华人,其父为著名中医学家崔述贵教授。197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早年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沈阳市第四十中学,1998 年随其父母移居美国纽约市,赴美后就读于纽约市拉瓜地亚社区大学,后毕业于纽约太平洋中医学院,并荣获东方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考取了全美针灸、中药特考文凭,2007年获取纽约州针灸执照。现在纽约市一家西医诊所和其父创办的贵和中医诊所从事针灸、中药临床工作。
崔鹏医师毕业后一直从事针灸、中药临床工作,在其父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研读中医药及针灸医籍,医疗技术进步很快。他擅长针药并治各种痛证,尤其是腰痛、坐骨神经痛,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多种心身疾病。因临床疗效显著,求医者众多,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工作之余,崔鹏医师参与编写《疑滩病症针药并治绝技》并担任副主编,该书于2010年1月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11 年,他撰写的《针刺秩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一文收录在《纽约州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15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其从医事迹于2012年9月被收录于中国医师协会编辑部编写的《华夏医魂》一书中,于2014年1月被收录于《中华文化传承经典》一书中。
崔鹏医师现为纽约执照医师联合公会会员,在从事针灸、中药治疗服务于各族裔之余,参与其父编著的《针药结合临床诊治大全》的编写工作。
编写说明
《针药结合临床诊治大全》主要侧重于临床实践,辅以基础理论知识,以注重实用、指导临床为特色,是一本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按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疾病分类方法进行合编的专著。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全面听取了众多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意见及要求。
编者在以往出版的《实用针灸内科学》《现代针灸临床指南》《神经内科病针灸中药治疗》《疑难病症针药并治绝技》《国际针灸治疗学》等著作基础上,汲取临床实用的精华部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重要内容,并将其融会贯通,力求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及实用性,集针灸、中药知识及临床治疗于一体。本书旨在使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上众多病症用针、用药各有其适应证,因此本书突出针药并治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适合广大中医工作者及中西医结合从业者参考使用。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第一章为总论部分, 介绍了针灸、 中药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病性辨证、病位辨证、八纲辨证,治则和治法,针灸治疗概要,常用的针灸方法、中药用药常规和管理等内容。 其中着重突出针灸,中药两部分内容,如针灸治疗作用的机理,针灸治疗原则、针灸处方、特定穴的应用,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注意事项、十三种针灸疗法,以及中药配伍与禁忌,方剂组成和变化、中药汤剂的煎制常规、毒性中药等。
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各论部分。其中第二章为针灸临床指南,以现代医学专科疾病为主,辅以少部分国际通用病症。其中现代医学专科病症53种,国际通用病症9种。第三章为针药并治的中西医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内科病症13种,骨外科病症13种,男科,妇科病症10种,神经、精神科病症17种、皮肤科病症7种,其他病症5种。第四章为针药并治的中西医疑难病症。其中中医内科疑难病症25种,西医内科、精神科疑难病症19种,中医眼科病症15种。
本书汇案了编者在中国以及美国、科威特,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数十年行医的临床经验及教学实践经验,其中针灸临床指南部分适宜针灸科临床工作者学习,而针药并治的中西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部分为中医工作者及中西医结合从业者在临床应用针灸,中药治疗时提供了参考。这是一本对于中医工作者及中西医结合从业者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籍,同时也可作为中医高等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的自学资料。
限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7月
咨询电话:13609878271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