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张馨心)在抗击疫情期间,人们或许会出现不安、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可能会有失眠、胸闷等症状,这些都是心理在调节应激反应时出现的失衡现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教授吴爱勤表示,信心是长效的“疫苗”,抗击疫情,我们除了要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还需增强信心,提高心理的抗压免疫力。
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况,加上一些谣言制造的恐慌,大众的心理会产生双重压力——由病毒疫情带来的压力和身心承受的压力。“我们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感染的受害者,也是疫情的防控者。因此,我们必须要具备双重的防疫功能,一个是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另一个是提高我们心理的抗压免疫力。”吴爱勤说。
要提高心理上的抗压能力,需要先认识压力的衍生过程。吴爱勤说道,人们可以调动潜能去应对早期的压力,但若压力持续增加,而人们又不能有效地调节减压时,这便会刺激到最高应激点。如果在此基础上,压力继续攀升,超过了人们的适应能力,那么就会由身心疲劳转变成身心障碍、身心紊乱,最终会演变成心里崩溃和心理危机。
“所以,我们必须将压力管理在一个最佳的范围,时刻进行调节,这是压力带给我们的启示。”吴爱勤认为,压力分不同类型,管理压力需在评估身心反应的基础上进行,因为不同人面对压力有着不同的抗压和适应能力。
那么,平时在家,应如何来评估身心反应?吴爱勤介绍了关于情绪的“心身温度计”,用来简单地筛查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障碍。“第一,检查自己是否有紧张、烦恼、担心的心理,这种心理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第二是否会出现睡眠困难、易醒、早醒、睡眠不解乏等情况;第三,是否近期对各种事情难以产生兴趣,并伴随着压抑、低落的心理;第四,是否出现躯体不适、慢性疼痛,第五,是否时有纠结、矛盾、冲突的心理。”
进行身心筛查后,可将症状分类进行治疗。“针对轻度的心理不适反应,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渠道,通过热线电话、网络门诊以及远程会诊进行‘互联网+抗压心理咨询’的治疗和帮助。如果能居家调节,就尽量不去医院,如果需要用药物,应刻不容缓坚持服用药物。”值得注意的是,擅自服用药物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缓解心理的不适反应,吴爱勤表示,可以从“面对它、接受它、处置它、放下它”这四个“它”做起。同事,我们需要有“信心、耐心、小心、决心和爱心”这“五心”建立合理的心理期待。“信心是长效的疫苗,我们要有信心,才能战胜恐慌。”吴爱勤说。
(选自《新华网》)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