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防治
颈 椎 病(《社区医生常见病防治手册》连载46)
日期:2019-04-04 阅读:968次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从词义看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1.  病因

1.1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由于椎间盘退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变性、增生、钙化。这样形成颈段脊柱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发生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的表现。

1.2  损伤 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慢性损伤对已退变颈椎加速其退变过程而提前出现症状。但暴力伤致颈椎骨折、脱位所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则不属颈椎病范畴。

1.3  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   是指在胚胎或发育过程中椎弓根过短,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rum)。在此基础上,即使退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而发病。

2.  临床表现

由于颈椎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故其分型方法也不尽相同。从本病定义看,是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而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故选用以下四种基本分型方法介绍。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拉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检查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故头喜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腱,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阳性:术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已受压之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图2-1)。压头试验阳性: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图2-2)。神经系统检查有较明确的定位体征。

2-1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on试验)

2-2 压头试验(Spurling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2  脊髓型颈椎病  约占颈椎病的 10%~15%。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后突之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由于下颈段椎管相对较小(脊髓颈膨大处),且活动度大,故退行性变亦发生较早、较重,脊髓受压也易发生在下颈段。脊髓受压早期,由于压迫物多来自脊髓前方,故临床上以侧束、锥体束损害表现突出。此时颈痛不明显,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为最先出现的症状。随病情加重发生自下而上的上运动神经原性瘫痪。有时压迫物也可来自侧方(关节突关节增生)或后方(黄韧带肥厚),而出现不同类型的脊髓损害。

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2.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的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颈脊神经没有白交通支,但灰交通支与颈交感神经及第l2胸交感神经节的白交通支相连。故颈椎各种结构病变的刺激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而发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或偏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异常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2.4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在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均是本型病因。当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时则更易发生本病。临床表现有:眩晕:为本型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眩晕,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头痛。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主要表现为枕部、顶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颞部。多为发作性胀痛,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视觉障碍:为突发性弱视或失明、复视,短期内自动恢复。是大脑后动脉及脑干内346脑神经核缺血所致。猝倒:是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引起。多在头部突然旋转或屈伸时发生,倒地后再站起即可继续正常活动。其他:还可有不同程度运动及感觉障碍,以及精神症状。

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的临床表现常为突发性,并有反复发作倾向。在复发中其表现可不完全相同,神经检查可正常。

颈椎病除上述四种类型外,尚可同时有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出现,有人将此称为复合型。但在这类病人中,仍是以某型为主,伴有其他类型的部分表现,故命名时以“XX型伴XX型”较“复合型”更明确。少数颈椎病病人,在椎体前方有较大而尖锐的骨赘增生,从而压迫食管产生吞咽不适,称为“食管型颈椎病”。

3. 诊断

中年以上患者,根据病史、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以及X线摄片(正位、侧位、斜位、过伸及过屈位)一般能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辅以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CTMRI及核医学等特殊检查。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高,表现多典型,诊断时易想到,却往往忽视了脊髓。神经根本身的病变,而延误诊断,带来严重后果;其他类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又易被误诊为心脏、五官、神经系统的疾病,故鉴别诊断特别重要。

4. 鉴别诊断

4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肩周炎和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的肩部疼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明显受限;腕管综合征以拇、示、中指感觉过敏或迟钝。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无力。屈腕试验(Phalen征):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屈曲90度,1分钟内患侧即会诱发出正中神经刺激症状,阳性率70%左右(图 2-3

2-3 屈腕试验(Phalen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  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肩锁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等。是由先天性畸形、外伤瘢痕、骨痂或肿瘤等在上述解剖部位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而表现的神经、血管症状。在使斜角肌收缩、增大胸腔压力(挺胸深吸气)及改变患侧上肢位置(过度外展肩部或向下牵引上肢)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X线片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狭窄等。锁骨下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运动神经原疾病。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从手向近端发展,最后可侵及舌肌和咽部。与颈椎病不同点为;对称性发病;感觉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亦正常;无神经根性疼痛。

  颈神经根肿瘤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根性疼痛,有典型节段性损害体征。可借助MRI和脊髓造影进行诊断。

4.2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相鉴别。

  后纵韧带骨化症  病因不明,可能与劳损、韧带退行变有关。东方人发病率较白种人明显高。骨化的后纵韧带可为节段性或连续性(图2-4),当骨化的后纵韧带厚度超过颈椎椎管的30%时,即可出现脊随压迫症状。在X线片的侧位及CT片上可明确显示此种病变,诊断较容易。

2-4 后纵韧带骨化X线示意图

(连续型)(间断型)(孤立型)(混合型)

(后纵韧带骨化后椎管前后径狭窄)

4.3  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此二型颈椎病在临床表现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且可同时存在,故放在一起讨论。本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可能发生眩晕,与颈椎不稳定和椎动脉旁骨质增生,在活动头颈部时牵拉、刺激椎动脉,使其痉挛、导致一过性脑缺血有关。故应注意与各类眩晕鉴别。

  能引起眩晕的疾病  眩晕可分为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等。颈椎病所致眩晕属脑源性。常见耳源性眩晕有:梅尼埃病(美尼尔病):眩晕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前庭功能减退,发作时有水平性眼震颤,神经系统无异常。链霉素致内耳前庭损害:常在用药后2~4周出现眩晕,伴平衡失调、口唇及肢端发麻。无眼震。眼源性眩晕多由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引起,当遮蔽病眼时眩晕可消失。头部外伤所致眩晕常伴有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及头痛等症状。神经官能症性眩晕者,常有多样临床表现,但检查时却无明显客观体征。其发作也无一定规律性,易受情绪影响。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相同的心前区痛、心律紊乱等表现,但前者没有上肢节段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心电图检查有病理性改变,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症状。

  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  有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患侧上肢乏力、沉重。疼痛及麻木。检查可发现患侧上肢血压低于健侧,桡动脉搏动减弱及患侧锁骨处可闻及血管杂音。此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方法主要是行椎动脉造影。如发现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伴患侧椎动脉血液向锁骨下动脉远端逆流,则诊断肯定。

5. 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

  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解除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和对椎动脉的刺激,并使嵌顿于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坐、卧位均可进行牵引,头前屈 15°左右,牵引重量 2~。牵引时间以项、背部肌能耐受为限,每日数次,每次1小时。如无不适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一疗程。

  颈托和围领:主要用以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而病人行动不受影响。目前应用的种类较多,其中充气型颈托,除固定颈椎外,还有一定撑开牵张作用。

  推拿按摩:对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颈椎病有减轻肌痉挛,改善局部血循环的作用。应注意手法需轻柔,不宜次数过多,否则反而会增加损伤。由非专业人员进行颈部拔伸。推扳而产生颈椎脱位并发四肢瘫痪的病例不时可见。

  理疗:有加速炎性水肿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自我保健疗法:在工作中定时改变姿势,作颈部轻柔活动及上肢运动,有利于颈、肩肌肉弛张的调节和改善血循环。在睡眠时,宜用平板床,枕头高度适当,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

  药物治疗:日前尚无颈椎病的特效药物,所用非笛体抗炎药、肌松弛剂及镇静剂均属对症治疗。颈椎病系慢性疾病,如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可产生一定副作用,故宜在症状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时才短期、交替使用。当局部有固定而范围较小的痛点时,可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有典型神经根痛者可行颈硬膜外注射,通常用醋酸泼尼松龙 1.7ml,加2%利多卡因4ml7~101次,3~4次为一疗程,一般间隔1个月可重复一疗程;如注射3次无效,则无需继续注射。本方法有一定危险性,应请医师执行。

5.2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适于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途径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手术及后路手术三种。

  前路及前外侧手术:适合于切除突出之椎间盘、椎体后方骨赘及钩椎关节骨赘,以解除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同时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稳定脊柱。

  后路手术:主要通过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达到对脊髓的减压。在椎板切除不多即能达到减压目的时,也可辅以后方脊柱融合术。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