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防治
从《灵枢》入手 20年潜心研究“眩”
日期:2018-12-26 阅读:926次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健康报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最早由法国Meniere医生于1861年译成中文,故有梅尼尔氏综合征、梅尼埃病之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炳华教授领衔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团队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经》中就有对该病的描述。《灵枢·卫气》记载:“上虚则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则认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这三段经文显示眩晕与“上虚”“髓海不足”“上气不足”有关。

  根据解剖学研究,颅内组织主要由两路血管供血,一路是颈内动脉主要供应大脑,一路是椎基底动脉供应小脑及延髓。在椎基底动脉血容量减少情况下,范炳华教授提出是否因迷路缺血同样会导致走路不稳、头晕、头重、头胀、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的假设。该研究团队自1999年开始,历时20年,对2000余例眩晕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83岁)采用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检查结合椎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开展椎系眩晕的血管形态病理学研究,发现符合率达90%,且存在335种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椎基底动脉血管

  存在32种形态学改变

  研究结果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存在32种形态学改变。具体如下:

  1.椎动脉起始段(V1段)是指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后,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至穿入第6颈椎横突孔间部分。存在椎动脉管径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穿孔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血管瘤和管壁钙化、椎动脉起始源异常6种类型。

  2.椎动脉孔内段(V2段)是指椎动脉穿入颈椎横突孔后,上行至穿出第1颈椎(寰椎)横突孔间部分。存在椎动脉管径纤细、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局部受压、椎动脉受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横突孔结构变异、椎动脉血管管壁钙化6种类型。

  3.椎动脉寰枕段(V3段)是指椎动脉穿出寰椎横突孔后,沿寰椎的椎动脉切迹(椎动脉沟)向内环行,约在枕骨粗隆与乳突之间偏内侧穿入枕骨大孔间部分。存在椎动脉管径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椎动脉血管扭曲、寰椎横突孔结构异常、椎动脉血管静脉环袢形成、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9种类型。

  4.椎动脉颅内段(V4段)是指两侧椎动脉自穿入枕骨大孔后上行,至基底动脉吻合前段部分。存在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小脑后下动脉提前分出、椎动脉血管粘连、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椎动脉血管钙化11种类型。

  经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各生理段发生率统计,起始段(V1段)约占15%,孔内段(V2段)约占20%,寰枕段(V3段)约占5%,颅内段(V4段)变异约占60%。

  “1+2”诊断法

  推拿验证符合率超95%

  范炳华教授研究团队根据椎动脉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的规律,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规律,形成简单明了的“1+2”诊断法。该诊断法分主症和次症两部分,主症是必备项,次症为任选项。主症即以头晕持续7天以上,或头晕反复发作(必备症状)。次症即视物模糊,或眼花、眼胀;耳鸣,或耳塞、听力减退;寰枕部痛,或酸、胀、感觉异常;恶心,或伴呕吐。诊断时符合头晕主症,次症中符合2项及以上的,即可明确诊断。经椎基底动脉多普勒检查及椎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双重检查后,通过推拿进行疗效验证,诊断符合率在95%以上。

  三部推拿法

  手法以病变侧为主

  该研究团队根据椎基底动脉各生理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特点与规律,结合中医经络循行和穴位作用,探索起始段(V1段)开源增流法、孔内段(V2段)平衡补偿法、寰枕段(V3段)解痉通畅法,有针对性地对三个部位进行推拿治疗。因颅内段(V4段)手法不能触及,故纳入寰枕段(V3段)治疗。

  1.开源增流法:取颈臂穴,锁骨上窝缺盆穴内1寸(见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针灸学》),对应椎动脉起始段(V1段)病理改变。手法操作以病变侧为主,向内、向下方向作一指禅推法,以病人能忍受为限。该部位操作具有松解周围软组织,缓解对椎动脉起始段的压迫或刺激,起到“开源增流”的作用。

  2.补偿平衡法:取两侧颈段(C1~C6)颈夹脊穴,其位于颈椎关节突关节,贴近颈椎横突孔位置,对应椎动脉孔内段(V2段)病理改变。手法以病变侧为主,对侧为辅,左手推右侧,右手推左侧,使作用力作用于关节突关节,以病人能忍受为限。该操作具有缓解关节突关节对椎动脉的刺激,并双侧互补,改善椎动脉供血,起到“平衡补偿”的作用。

  3.解痉通畅法:取风池穴(位于枕下三角区,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凹陷处),对应椎动脉寰枕段和颅内段血管(V3、V4段)病理改变。用拇指尺侧偏锋着力,左手推右侧,右手推左侧,使手法作用力作用于寰枕关节,以缓解寰枕筋膜、椎枕肌对血管的挤压或刺激,起到“解痉通畅”的作用。每个部位推拿时间5~7分钟。

  手法以病变侧为主,强度以病人感至风池穴有明显酸胀感受为宜,以一指禅偏锋推法沿寰枕关节向脊柱方向推动。本穴位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系诸阳脉,有利于阳气升发,胆气升则气血上注于头,以之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明目益聪,除眩止晕。该部手法关键在于直接松解周围软组织痉挛,促进炎症物质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缓解痉挛,从而达到“解痉通畅”的作用。

(选自《健康报》)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