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古人亦称为摄生、道生、卫生,一般多称为养生、摄生,现在则称为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摄生一词最早见于《道德经·五十》。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摄,即摄养、调养、保养;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采取的措施。保健是现代医学专用术语,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现在中医一般也把“中医养生”称为“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对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至今对人类生命科学仍然显现出独有特点的科学价值。充分发扬中医养生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也将对世界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一、 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和中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实践保养身心,却病延年的一门科学。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养生的宗旨强调做人、做事都要“顺其自然”,守时、守位并始终保持这种情志。《黄帝内经》讲的“顺其自然、因天之序”,就是遵循“顺其自然”“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原则,重视并遵循四时变化即四季的阴阳变化,对促进万物生长、发展和消亡的极密切关系,注意人体阴阳受四季阴阳变化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这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和养生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故《素问·生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必然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有着物资、能量、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因此适者生存,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会健康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顺应自然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则健康长寿。
此外,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水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地区环境有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腑,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针。”,“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ruo若)”,“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咸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shu)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薦jian),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这些就是顺应天时养生,也就是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整阴阳平衡,防病治病,保养我们身心健康的原则。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明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保护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二、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合一,“形神共养”
中医学术体系采用的是整体的、辩证的,在运动中考察事物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整体观不仅认为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协调统一的,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的精神,情志状态与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同样是相互关联的关系。中医所说精神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情感活动,又称为“七情”。从而提出了“形神合一”,“七情致病”的理论。中医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每一种情志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灵枢·本神篇》指出:“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九针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同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重要原则。精神调养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调养意志是为了增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不正常的精神刺激和不良的情志持续时间过长,均可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紊乱,经脉不畅而发生疾病,或导致早衰,或使正气内伤,抗病能力降低而致外邪诱发疾病。情志所伤主要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所谓“百病皆生于气”,即是言气机紊乱后可导致多种病变。《灵枢·口问篇》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邪客篇》说:“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中医在“形神合一”理论的指导下非常重视保养精神,提出了调节情志“形神共养”的原则。
中医认为“形”与“神”二者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神为生命的主宰。因此,“形神共养”就是中医养生学一条重要养生原则。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的理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神即以精神、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平衡统一和谐。在“形神共养”的具体运用上《灵枢·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东医宝鉴》说:“欲治其疾,先治其心”。这里强调了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前者是指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节,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
传统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情志得调,气机得畅。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愉快的情绪,“形与神俱”病从何来。中医认为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在静神养生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强调:“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南朝·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教诚篇》则指出:“静者寿,躁者亡。”明·高濂《遵生八笺》亦强调:“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对动以养形的论述如,《吕氏春秋·达郁》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宋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
中医还认为“形神共养”以养神为先,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天年》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艺文类聚·养生》指出“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孙思邈“养生十要”为“养性之都契”,“十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这里把“啬神”放在首位。因此,中医养生学以养神为第一要务。
3、中医强调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即人体内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力,包括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抵御疾病的能力和自我康复的能力。“祛邪”就是驱除邪气即各种致病因素。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内养正气”时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诸气得到保养,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中医学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正气强盛邪气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人就不容易得病;另一方面如果人患了疾病,正气增长,疾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促进康复。邪气增长,疾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使病情恶化。正邪之间的消长与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因此,扶正祛邪就是中医学临床的重要治疗原则,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是人体发病的内在原因。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正气在防病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邪气侵袭是人体发病的重要条件。主张主动采取一些措施,“避其毒气”“避虚邪以安其正”,以免引发疾病。但中医养生学对待“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护养正气,强调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
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就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历代中医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精、气、神,称其为人生之“三宝”。素问·金柜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命个体的最基本物质,它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调节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内的气不断地进行着升降出入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本神》说:“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意识是说,男女两精相搏、结合产生了生命,神也随之产生,神形成之后,又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神寓于形体之中,离开形体组织神也将不复存在。《灵枢·平人绝谷》《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战国·荀况《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同时,人体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又必然受到神的主宰和调控。正常情况下,脏腑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的统摄下有序进行的。总之精、气、神,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神由精所化生,在神形成后,又需要精对滋养。精能生神,神能驭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力的保证。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对三者的调养,明确了养精、益气、调神的养生保健原则
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调养脏腑。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4、中医养生强调饮养生,“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十分重视饮食在治疗养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食平疴者,可为良工”,强调饮食养生的“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也强调,“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孙思邈认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滋气血。若能用食平疴(平疴,治愈重病),释情遗疾(遗疾,祛除一般小病)者,可谓良工(高明的医生)”《寿亲养老新书》认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强调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医圣”张仲景强调“凡饮食滋味,以养其生,防治其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系统讨论了食疗防病养生和治病的原则和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养精,或以补形,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在强调饮食养生的同时也提出了合理饮食结构的重要性。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全面论述了饮食养生主要食物成分和合理搭配原则。在饮食养生法中对强调“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养生延年录》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指出饮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这些论述都强调饮食养生,“药补不如食补”,的重要原则。
5、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内经》提出“不妄作劳”,主张“形捞而不倦”的真正含义是: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改造自然的必要活动。安逸则是恢复或增强机体生理机能的休息过程。形体过劳或过逸都会损伤身心健康。这里所说的“劳”,不仅是指劳动,还包括形体锻炼运动。中医首先强调的是“劳”,不“劳”过度安逸可致病。明·张宇初《正统道藏》引存山子言:“凡身体不可太逸,太逸则血气不畅,最易生疾。”所以逸不能太过。同样劳也不可太过,《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劳和逸,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古人对运动在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的生动表述。中医养生十分重视健身运动,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就自创“五禽戏”作健身运动,以致“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华佗吸收了前人“导引”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后世不断演变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且具有民族特色,体现运动和静养原则的多种健身方法,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某些慢性疾病的调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过程,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更好地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以增强体质。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精气流通,气血畅达,促进气机的升降,使清浊能正常出入,阴阳协调,可提高和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起到祛病延年,防止早衰的作用。
中医在强调运动的同时,还强调运动适度“不妄作劳”,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关于动与静,《菜根谭》有一段很形象又有哲理的论述:“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言过动者如云下闪电、风前残灯,容易消失;过静者如熄灭死灰、枯萎树木,无生命力。必须动静得宜,如空中鹞鹰飞翔、水中鱼儿悠游,才体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宋朝的《保生要录》中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致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生命在于运动”是准则,因为“用进废退”,运动能使人的身体各方面得到锻炼,激活各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运动锻炼能使人更健康长寿;“生命也在于静养”也是一个准则,静养可以使人的劳累机体得到休息和恢复,不至于使机体过度疲劳而受到伤害,保证身体各器官协调健康地发挥功能。中医认为并不是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养生更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中医认为的静,不单指身体的静止不动,还要“心静”,心静神安,静养主要强调的是心神宜静。其实动在身,静在心。动静结合,身心皆宜。心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神气清静,才能健康长寿。由于心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中,那么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静养并不是指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而是要求精神专一,摒除杂念。正常的用心神,对健脑大有益处。另一方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活功能状态有密切的联系,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坚持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是增强体质,维持健康长寿的秘诀。
6、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宜,个体的适应
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因此,中医养生必须重视气候、地理环境与自身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养生,就是适应四时变化,适应地理环境的原则。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因人而宜个体适应性的原则。
因人而宜,就是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条件和环境,来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养生措施。年龄不同,生理机能亦不同。青壮年人气血充足,生机旺盛;老年人气血衰少,生机减弱。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特别是妇女有经期、孕期、产期等情况,这些都决定了养生措施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的差异,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措施的不同,个体素质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有偏寒、偏热等阴盛之体或阳盛之躯,这也决定了养生措施的不同。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体质,是人体在遗传禀赋于先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这种特性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体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现象。例如,有些人喝酒很多不会醉,而有些人喝一点,甚至闻到酒味就醉了。又如牛奶,现在营养学家都推荐喝牛奶,可有的人喝了牛奶就腹部不舒服,更有人腹泻。这样的人,按中医的认识是脾湿体质者不能服。“脾湿作泄者不得服(牛奶)”(《本草经疏》)。“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本草汇言》)。因此,了解了自己的体质特点,人们就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身体特点的具体养生措施。
我们在讲养生时往往强调了普遍性养生原则,而忽略了个人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忽略了不同个体体质差异和个体适应性和需要。这一点必须强调,切忌众人一法,天下绝没有一个适合任何人的单一养生处方。具体的养生措施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际应用养生原则上要充分体现,因人而宜,个体适应性原则。因人施养,才能有益于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方法众多(食疗、药膳、经络、穴位、耳穴、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气功、运动、音乐、阅读等等),简单易学,低成本保健。这也是便于推广普及中医养生最有利的因素。举手投足都是“药”,一招一式都养生。人人都能用,用来就有效。而且中医养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国内外养生爱好者的重视。因此,发扬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和优势,必将为世界保健做出贡献。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辽宁中医药大学》(原辽宁中医学院)建院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