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准养生
十三、精神心理养生(十二)中医心理养生(1)(《中医养生实务手册》连载119)
日期:2019-11-27 阅读:1550次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中医心理养生称之为养心神,中医很重视“神”,《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说治病时,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预后:有神气者,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治疗的过程就是用药物和各种方法来激发、调动人体自身的生命活力和自愈能力“神”,来抵抗疾病,恢复健康。养生时重在养神,因为神旺则身体强壮,神衰则身体弱,神存则活,神去则死。中医认为神分布在五脏中,但是主要是“心藏神”。中医认为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活动由心主管,《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心主神明”。因此,中医心理养生称之为“养心神”。

1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内容:传统中医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知觉和意识,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养生的大法。“恬淡”即安静、安闲,“虚无”即无杂念、少欲望,思想保持安静、安闲没有一切杂念。这样就能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即人体正气、元气顺调畅通,精神保持于内而不妄耗,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病安从来?”做到了这一点那病从哪里来呢?就不会生病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又强调:“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捞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志闲而少欲”即思想静闲,而少贪欲,“闲”也有限制、控制自己欲望的意思。就是说要做到“精神内守”,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志、欲望。“心安而不惧”即心境安定而无恐惧之感,心境安静而不为外物所动,所以无所恐惧。“气从以顺”即真气、元气调顺而不紊乱。“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即都能顺其所欲,达到其所愿。所以思想上能保持安闲而没有过多的欲望,心境安定而不为外物所动,形体劳动都不感到疲倦,真气也就随之而顺畅,从而达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中医强调的“恬淡虚无”心安少欲的养心神基本原则。所以说神志养生强调的是修养人的基本素质、基本情操,培养良好、稳定的情感和心境。神志养生就是要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要修炼自己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

情志养生,传统中医所称“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作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这里重点是学习运用,控制和调节情绪的各种方法,进行养生。人之七情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过则为害。“恬淡虚无”心安少欲,不是要求你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与世隔绝。而是要正确的对待客观事物,正确的评价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现代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态可以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去战胜困难,消极情绪、不良心态则会大大妨碍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且影响健康。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就要掌握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证心情快乐。为了比较准确的把握情绪,现代心理学提出了情绪指数理论和科学概念。其公式为: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实现值,就是某一事物所能达到的实际结果。期望值,是指人的内心向往或期待的结果或估计事物发展结果达到的程度。人的情绪指数大致有三种:大于1;小于1;等于1。当情绪指数小于1时,即人的内心期望大于实际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愿望,因而就会感到失望、不快、甚至沮丧,这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和不良心态。当情绪指数等于1的时候,说明人的期望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期望变成了现实,感到心满意足,这时产生的是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当情绪指数大于1时,说明期望值要求低于实际能达到的水平,事情的结果超出了期待,因而感到意外收获,感到格外满意,喜出望外,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情绪指数理论告诉我们,把握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平和的关键是把期望值降下来,并努力提高实现值。降低期望值就要正确的分析事物,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高要求、高期望。提高实现值就要扎扎实实努力工作,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无论是降低期望值,还是提高实现值,目的就是提高情绪指数,使之等于1或大于1,以维护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保证心身健康。

2、 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要求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就是中医对养生基本作法的要求。“美其食”即美好的食物;“任其服”随便、任意穿衣服;“乐其俗”,俗,即民俗、风俗习惯,在什么风俗习惯、民俗中都高兴,入乡随俗。《老子》中也说道:“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只是还有一条是“安其居”。这里是说:我们要做到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美好;穿什么衣服无论贵贱、质量好坏都觉得合适;居住什么房屋无论大小,那怕是陋室都觉得安适安稳;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风俗环境,都能适应,感到满意,心情舒畅。这四句话说的都是自己主观的感觉,感觉食物美、感觉衣服好、感觉住房安、感觉风俗乐。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下”即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不相慕”即不相倾慕,“朴”即朴素、淳朴。就是说人们之间无论社会地位如何,相互之间不互相倾慕,互相攀比,大家都很朴素、淳朴。而不是笑其贫,恨其富,“羡慕嫉妒恨”,要祛除嫉妒之心。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一定是快乐幸福的。随遇而安,是说人要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险恶环境中都能生存和满足。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是情志养生的重要修养之一。《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认为,素朴之质才是人的自然本质,合乎自然之道。他认为心地淳朴安详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见素抱朴”就是告诫人们要保持自然纯真的本性,返璞归真;“少思寡欲”就是让人们减少思虑和欲望,祛除非分之想,克制违道之欲。这样就能减少烦恼,摆脱无谓的牵绊,活得轻松自如。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人生的满足感,而不是拥有更多的财富。《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幸福,知足者常乐,长乐者长寿。

3、 中医心理养生的具体方法

根据中医养心的原则和基本方法,要做到心理平和、心情愉快、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净,保持心身健康。养心首先要做到静心、定心、宽心、善心。静心就是要心绪宁静,心静如水,不为名利、金钱、地位所困扰;定心就是要善于自我调整心态,踏实工作、生活,不为琐事所烦扰。豁达乐观,喜乐无忧,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宽心就是要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行船,心底无私天地宽,让宽松、随和、宁静的心境陪伴自己;善心就是要有一颗善良之心,时时处处事事都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好善乐施献爱心,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要向养生家李度远学习,遵循养身养心四字箴言——慈、俭、和、静。慈:就是心底慈善“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只要心存仁慈,不看重名利、不钻营、保持天真的情趣,就能延年益寿。俭:“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juān)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就是说,饮食简单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欲望简单就可以精神清明,少说话则可以养住气息,人际关系简单可以洁身自好,少沾酒色清心寡欲,少思虑可以免除烦恼。凡事省一分,就会受益一分。和: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因此,和气致祥,对身体都有好处。静:指身不过劳,心不可轻动。中医认为,人体内元气是生命之源,“静”可以很好地培养元气,适当活动,能使元气很好的循环,有利于养生。李度远为了修身养性,每天坚持静坐练功,还安排一定时间操练拳术,既培养了元气,又让元气得以很好的循环起来。这神补四字箴言的本质就是:以德为本,简单生活,清心寡欲,和谐共存,宁静致远。“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以德”,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做到这些长寿就是自然的事情。心理养生的具体做法有:

1)静养心法(参见前“运动养生二”——静养生)

2)按摩养心法(参见前“经络穴位按摩养生”——养心部分)

3)情志养心——以情胜情法(五行疗法)

人都有“七情六欲”。情是指人的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欲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是人的生理活动。情绪太切伤心,欲太过伤身。情欲互相影响,不能分开。七情六欲是人的基本心理情绪和生理需求,七情六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以情胜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中医五行生克原理,用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目的的方法。以情胜情法具体有五脏情志制约法和阴阳情志制约法两种方法。

五脏情志制约法,即运用情志所属五脏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调节情志。恢复脏腑气血平衡的调摄情志方法。对于如何调整七情六欲,保持心态平和,维护心身健康,《黄帝内经》作了详细论述。《黄帝内经》没有把“六欲”列入情志的讨论范围,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归结为五类,即是怒、喜、思、忧、恐,叫“五志”。又将“五志”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脏(肝、心、脾、肺、肾)。具体对应如下表:

五行                

五脏              

五志              

对于情志对心身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里指的是“七情”太过,情绪激动超出了正常生理范围的承受能力而致病。怒,归肝属木。怒伤肝,肝藏血,怒气直接影响着肝,发怒时气血向上冲,容易伤肝伤气血,造成不良后果,如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吐血等,《三国》诸葛亮气周瑜即是典型一例。所以要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喜,归心属火。喜伤心,心主血脉、主神明,过喜损伤心气,“喜则气缓”,“缓”即涣散之意,过分的喜悦往往使心气涣散,而产生喜笑不止甚至疯狂,《儒林外史》所记“范进中举”即是典型一例。突然狂喜也可致使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有八种人不宜大笑: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手术后不久的患者;肋骨骨折病人;有下颌脱臼史的人;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孕妇;疝气、脱肛、痔漏、子宫脱垂患者;正在进餐的人)。所以要善于调节情绪,保持稳定平和心态,防止“乐极生悲”。思,归脾属土。思伤脾,脾主运化,思则气结,多愁善感,思虑过度,造成脾气郁结,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据一项调查,在500名胃肠疾病患者中,发现情绪不好,思虑过度者占了74%。忧,归肺属金。忧伤肺,肺主气,“悲则气消”。如果长时间的忧愁、悲伤,身体的精气就会耗散消耗,伤害肺的主气功能,甚至患肺病,《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一例恐,归肾属水。恐伤肾,肾主水、司二便,“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的时候气下行,直接影响到肾的功能,肾气受损则大小便就失控。所以常有人把受到严重惊恐后,说成“被吓得屁滚尿流”。

“心病还需心药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以情胜情”的“五志相胜法”,调整情绪,治疗心病。就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既是“悲(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的情志相胜,心理调整治疗方法。明·《医方考》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chuàng)恻(cè)苦楚之言感之;以喜治悲,以谑(xuè)浪戏狎(xiá)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wǎng)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以上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逐情志,和调气血脏腑。怒胜思,思虑过度以愤怒治疗,利用愤怒时肝气生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郁滞,情绪低落的病症。思胜恐,恐惧过度以思虑治疗,用认真思考,找到引起恐惧的原因,来解除恐惧,如“杯弓蛇影”典故所说。恐胜喜,大喜过度以惊恐治疗,心属火,喜为心志;肾属水,恐为肾志;水能制火,水火相济可平心气。喜胜忧,忧愁悲伤过度以喜治疗,忧愁悲伤过度伤肺,使人低沉、抑郁,采取令人高兴喜悦的方法,自然就可以解除忧愁悲伤,使人振奋起来。悲(忧)胜怒,愤怒过度以悲伤忧愁治疗,愤怒过度伤肝气,采取悲伤忧愁转移、减少了怒气,使肝火下降了,起到了平肝去火止怒的作用。

阴阳情志制约法,即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以调节情志、恢复脏腑气血平衡的调摄情志的方法。人类的情志活动相当复杂,往往多种情感相互交错,有时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常可用养阴属性加以区分,类似现代医学所称的“情感的两级性”。《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过激引起的气机异常,具有两级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同时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相互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复常。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

“以情胜情”疗法可以调整情志,保持心态平和,但是对于“忧胜怒”、“怒胜思”、“恐胜喜”等方法,必须掌握情志刺激的强度,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矫枉过正,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引起新的情志问题。

4)移情易性,心理养生法

移情法又称为转移法,即排遗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易性,即改易心志,尽快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够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调摄情志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的调摄情志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里的移精变气、祝由,就是讲移情心理治疗和心理养生的方法。祝由是一种念咒语的方法,不需要用药物、针灸,只需要巫师用语言——咒语就可以治病。因为祝由涉嫌“符咒”、“神咒”,难免被罩上了某种神秘色彩,被人视为异端邪说。祝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就“移精变气”的心理疗法对于调整情绪,保持平和心态,是有着积极作用的。“祝由”概念逐渐推广产生暗示疗法、催眠了法、音乐疗法等。

祝由其合理的“移精变气”作用,在养生中用来转移和分散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将精神意识活动从内心困扰的(中心)焦点上转移、分散到其他方面去,缓解或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引起的气机紊乱、身体疾病,就是我们所讲的移情心理养生法,也可叫“移情易性法”、“精神转移法”。在人受到突然其来的刺激和打击时,总是把思虑焦点集中在这些问题上,导致情志抑郁、焦虑、烦躁而不能自拔。影响了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甚至患病。这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恼,恢复平和心态。这些具体方法有:①升华超脱: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为行为的动力,投身于积极的工作(工作疗法)和生活中去,以工作和事业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超脱,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远山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也可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美化心灵。②音乐歌舞,琴棋书画移情法:《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清·吴尚先《理㵸(yue)骈(pián)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已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琴、棋、书、画,古称“四大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畅,促进心理健康的养生方法。古人陶冶性情,颐养精神在《莲坡诗话》的一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读书移情,张三丰说:读书十年,养气十年。读书是件好事,可以健脑益寿。因此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更要学而致用。实践证明,读读书、看看喜剧、听听音乐或自己唱歌、跳舞,全身心的投入到欣赏音乐或舞蹈中,能使心身获得最大的放松。③导引移情法:主要通过呼吸吐纳锻炼,并配合一些动作来引导和控制情绪,达到移情的目的。我国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纳气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 ,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chuī)以去热,呼(hū)以去风,唏(发西音xī嘻)以去烦,呵(hē)以下气,嘘(xū)以散寒,呬(发系音xī)以解极”。就是说在呼气的时候发出不同的六种声音,可以用来治病和宣泄、排遗紧张、焦虑、忧郁、愤恨等不良情绪,调整心情。用吹来去热、呼来去风、唏(嘻)来去烦、呵来下气、嘘来散滞散寒、呬来解极。在作这六个呼气动作时不要太用力发出大声音,只要默念吐纳行气即可。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季节,提出来六字诀治病歌:“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④运动移情法:参加体育运动如打球、散步、爬山、练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垂钩、养花、养鱼等,从中获得快乐,用以消除精神紧张。移情的方法很多,凡是能够吸引、转移、分散、消除不良情绪的办法都可以运用,只要自己摸索总结,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成效。

5)节制法

节制法,就是通过调节,节制情感,以防七情过极,从而达到脏腑气血平衡的调摄情志的方法。《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①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祸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制怒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智克服感情上的冲动,使情绪反应“发之于情”“止之于理”。清代阎敬铭受了大太监李莲英的陷害,大怒之下卧病不起,在冷静的思考中,写下了《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气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求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俱,不气不气真不气。”从此不再生气,成为宁静制怒的典范。其次是提醒制怒,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冷静,不可愤怒。第三是怒后反思,吸取教训,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②宠辱不惊: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所以对任何变故,都要处之泰然,保持稳定的心态。视荣辱若一,不为荣辱所惊。

6)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音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名医类案·诸虫》载:明朝时,有一个人喝醉酒而露宿在外,半夜口渴难忍,一时找不到水,就将井旁木槽中的积水喝下。第二天他看见木槽积水中有许多小虫子在游动,想起昨天喝了木槽中积水,心中徒然生惊,郁郁不欢。从此感到胸口一直好像有蛆虫在爬动,胃脘部感到阻塞。日想月疑,渐成痼疾,全身困乏,饮食梗阻难下,呕吐不安,久治不愈。后来请吴球治疗,吴医生了解情况后认为,病者并非虫积,而是患了疑心病。于是用红色的粗线剪成如蛆虫一样长短,用巴豆数粒与米饭一起捣碎造成丸药。然后在暗室里放一盆清水,让患者服下药丸,病人服用了巴豆药丸腹痛欲泻,医生让其坐在水盆上泻。红线在水盆中浮动,就像一条条蛆虫在浮动,然后让患者观看,并说明他喝下的小虫被泻掉了。患者顿觉浑身轻松,豁然畅快,食欲大开,从此沉疴治愈。这是一个典型的暗示疗法案例。

7)劝说开导疗法

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用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疗法。如《灵枢·师传》篇中说治病须“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道,示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认为医生通过与患者相互沟通和配合,说服、开导患者,其一“告知以气败”指出疾病的性质和转归,引起重视;其二“语之以其道”,讲清道理,明确治疗的方法;其三“示以其所便”,告诉病人如何调养;其四“开之以其所苦”,消除思想顾虑和心理上的痛苦、创伤和压力,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杯弓蛇影”成语的来源,虽然讲的不是说理开导的直接治疗方法,但却以事实验证来开导病人达到了治疗目的,是一个很好的心理疗法案例。

8)惊恐的脱敏疗法


《儒门寿亲》中说:“卫新德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皆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乃命二持女执其两手,按高椅子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呼?’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遗人划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张子和用的就是,现代的行为主义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的一个创举。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