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足太阴脾经
(1)足太阴脾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 ,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注释】(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侯】《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 (1) 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 (2) ,则快然如衰 (3)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 (4) ,水闭 (5) ,黄疸,不能卧,强立 (6) 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语译】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巳时:早上9:00~11:00;血气流注于脾脏,脾经经气最旺,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联系脏腑:脾、胃、心、咽、舌等。
(2)足太阴脾经主治疾病
本经主治病证:脾、胃、妇科、前阴病。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妇科病:痛经、经不调、月经提前或错后、闭经、附件炎、盆腔炎。男科: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其它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经脉循行部位的肌肉疼痛。
(3)足太阴脾经穴位(21穴)
【本经特定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共21穴,左右合42穴。[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隐白(井穴)
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外展0.1寸(指寸)。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回阳。主治腹胀,暴泄,呕吐,流涎,烦心善悲,多梦,梦魇,胸痛,心痛,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癫狂。
*大都(荥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和胃宁心,泄热止痛。腹胀,胃疼,食不化,呕吐、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烦,癫狂。
*太白(俞穴;原穴)
位置: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健脾化湿,理气和胃。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漏,脚气,饥不欲食,善噫,食不化,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症。 【按摩、艾灸】运动后肌肉酸痛,按摩、敲击、艾灸太白穴,可以缓解。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位置: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
主治:健脾胃,调冲任。胃痛,呕吐,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疼,痢疾,泄泻,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嗜睡。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商丘(经穴)
位置: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足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健脾化湿,肃降肺气。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食不化,舌根强痛,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梦魇,好叹息,咳嗽,小儿痫瘈,痔疾,足踝痛。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大补,延年益寿要穴,女性保健要穴。)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展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健脾胃,益肝肾。肠鸣,腹痛,泄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脾胃虚弱,腹胀肠鸣,足痿痹痛,湿疹。【按摩、艾灸、拔罐、刮痧】①按揉:用食指指腹按揉120次,每天坚持能补气补血健脾胃,补肝肾。可治疗月经不调、腹痛、泄泻。如每天中午11点按摩20分钟,可排除湿气、浊气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晚上5-7点按摩15分钟左右,可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而且通过补肾,提升性欲,改善性冷淡有很好的疗效。
*漏谷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除湿利尿,健脾和胃。腹胀,肠鸣,腹痛,小便不利,水肿,遗精,下肢痿痹,腿、膝冷麻,足踝肿痛。
*地机(郄穴)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连线上,阴陵泉穴下展3寸。
主治:健脾渗湿,调经止带。腹痛,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食欲不振。
*阴陵泉(合穴)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主治各种脾胃病,腹胀,泄泻,暴泄,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痛经、膝痛、下肢疼痛。
*血海
位置:大腿内侧,屈膝,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化湿。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膝痛。
*箕门
位置: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
主治:健脾渗湿,清热利尿。小便不利,淋证,遗尿,腹股沟肿痛,下肢麻木。
* 冲门(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髂外动脉博动处外侧。
主治:降逆利湿,理气消痔。腹痛,疝气,崩漏,带下,痔痛,小便不利。
*府舍(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散结止痛,健脾理气。腹痛,腹股沟疼痛,疝气,腹满积聚,便秘,霍乱吐泻。
腹结
位置:下腹部,大横穴下展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绕脐腹痛,腹寒泄泻,疝气。
*大横(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主治: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虚寒泄痢,便秘,腹胀,腹痛,少腹痛,绕脐疼痛。
*腹哀(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展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理气调肠。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胃溃疡。
*食窦
位置:在胸外侧,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利水消肿,健脾和中。胸、胁胀满、疼痛,噫气,肺炎,胸膜炎,反胃呕吐,腹胀肠鸣,水肿。
天溪
位置:胸外侧,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胸乡
位置:胸外侧,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
周荣
位置:胸外侧,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喘,气逆,胸、胁胀满,胸、胁痛。
大包(脾之大络)
位置: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处。
主治:止痛安神。主治胸胁胀痛,气喘,胸、胁满,全身疼痛,全身乏力。
(4)脾经保健养生(四季养生,夏季-长夏-是最佳时间)
【指平推法】从小腿内侧三阴交穴起,经过漏谷穴、地机穴达到阴陵泉穴,上行过膝盖达到血海穴,至箕门穴。另从(掌平推)下腹部府舍穴起,向上过大横穴、腹哀穴至食窦穴。推2分钟。
【按揉法】按揉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血海穴、大横穴、腹哀穴、胃腧穴(养脾的特效穴)、天枢穴(养脾特效穴)、中府、下脘、气冲、足三里、周荣、大包、食窦、脾俞、大椎、意舍、胃仓,每次选3-7各穴,各按揉2分钟。【拍打法】用手掌拍打该经络循行部位,力度稍轻,每次拍打1-3分钟,每天2次。【掐法】掐按隐白穴2分钟。
【艾灸法】(见艾灸养生法“调和脾胃灸法”)
【拔罐法】(见拔罐养生法“健脾开胃法”)
【刮痧法】(见刮痧养生法“调理脾胃”)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