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足阳明胃经
(1) 足阳明胃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抵伏兔 ,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辰时:早上7:00~9:00;血气流注于胃,胃经经气最旺,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胃经最旺,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
联系脏腑:胃、脾、口、鼻、齿、喉咙、目、乳房等。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是指胰掩于胃旁。(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之气街,是指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15)足跗——即足背。(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语译】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病侯】《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 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后病者 :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 ,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注释】(1)牖——音友。指窗口。(2)上——《素问·阳明脉解篇》作“登”,《素问·脉解篇》作“乘”。(3)贲响——杨上善注:“贲,谓膈也。”贲响当指胸膈肠胃部作响。(4)骭厥——指足胫部气血阻逆。(5)主血——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所谓“营出中焦”。其经多气多血,故主血所生病。(6)温淫——指热性病症。(7)唇胗——胗与疹通,指唇疡。《甲乙经》、《脉经》、《千金》作“唇紧”。
【语译】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2)足阳明胃经主治疾病
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胃下垂、急性胃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慢性阑尾炎;头面疾病:痤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痛、痢疾其它;中风偏瘫后遗症、乳腺增生;胃经经气异常时,还会表现出忧郁、倦怠、打嗝、便秘、胃痉挛等。
③足阳明胃经穴位(45穴)
【本经特定穴】承泣(交会穴),巨髎(交会穴),地仓(交会穴),大迎,颊车,下关(交会穴),头维(交会穴),人迎(交会穴),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郄穴),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承泣(足阳明胃经、任脉、阳蹻脉交会穴)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散风清热,明目止泪。主治眼部疾病。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 抽动,口、眼歪斜。【按摩】按揉100次,每天坚持,预防眼病。
*四白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祛风明目,通经活络,主治眼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 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迎风流泪。可以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按摩】按揉100次,每天坚持,改善视力,预防花眼、青光眼、近视等眼病;用手指按压四白穴,然后轻轻揉3分钟左右,每天坚持,可以美白养颜(“四白穴”也叫“美白穴”“养颜穴”)
*巨髎(足阳明胃经、阳蹻脉交会穴)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祛风通窍。主治面瘫、口、眼歪斜,眼睑抽动,鼻衄,齿痛,唇、颊肿,目翳。
*地仓(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交会穴)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 动,齿痛,唇缓不收。
大迎(足阳明胃经穴)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颈痛。
颊车(足阳明胃经穴)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口噤不语,牙关紧闭,颈痛。
*下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牙关开合不利,眩晕。
*头维(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交会穴)
位置: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迎风流泪,眼睑 动,眼痛。
*人迎(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
位置: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利咽散结,理气平喘。咽喉肿痛,气喘,瘰疠,瘿气,高血压,饮食难下,胸满喘息,头痛。
水突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瘰疠,瘿气。
气舍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疠,颈顶强,瘿气。
缺盆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疠。
气户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胁胀满,胸痛,吐血。
库房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满。
屋翳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乳痈,胸、胁胀满。
膺窗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乳痈。
乳中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乳中穴不主病,只作胸部取穴定位标准。)
乳根
位置: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汁少,乳痈,胸闷。
*不容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和胃止呕。主治腹满脘痛,胃疼,食欲不振,呕吐,吐血、喘、咳,胸、背、胁痛。
承满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呕吐,喘、咳,胁下坚满。
梁门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便溏。
关门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
太乙
主治:胃痛,心烦,癫狂,消化不良。
滑肉门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天枢(募穴——大肠)
位置:在腹中部,肚脐眼旁边2寸。
主治: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主治便秘,消化不良、胃肠炎,腹胀,肠鸣,绕脐痛,泄泻,月经不调,癥瘕,呕吐,痢疾,痛经。治大肠功能不好,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双向调节。
外陵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大巨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调经止痛。主治少腹胀满,肠炎,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阳痿。
水道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归来
主治: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经闭,茎中痛。
气冲
主治: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外阴肿痛,茎中痛。
*髀关
位置: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腰痛、膝冷,髀股痿痹,腹痛,腰腿疼痛,足麻不仁。
伏兔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腿膝麻痛。
阴市
主治:腿、膝痿痹或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腿膝麻痛,腰痛,下肢不遂。
*梁丘(郄穴)
位置: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屈膝,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理气和胃,通经活络。主治胃痉挛,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腹胀,腹痛、腹泻,乳痈。
犊鼻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或屈伸不利,脚气。
*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保健强身,延年益寿要穴,男性第一大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及长寿穴。
【主治】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主治一切胃、肠病——肚腹三里留),胃痛,胃下垂,胃溃疡,呕吐,噎嗝,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喘咳痰多,心悸,气短,中风,产妇血晕。增强人体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胃肠的消气穴,吃的不舒服有胀气,要揉足三里。【按摩、艾灸、拔罐、刮痧】①拇指按压: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垂直用力,向下压揉。其余四指握拳,以协同用力。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5秒后放松,反复操作12次即可。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助阳。治疗消化不良、下肢痿痹、下肢不遂(最佳时间早晨8点左右在)。②温和灸:温和灸10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痛、腹胀、腹痛等;哮喘;下肢不遂;提高免疫力,延年益寿。③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脑卒中、脚气、水肿、消化不良。④刮痧:用面刮法刮拭,潮红发热即可,隔天一次,可治疗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经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率,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糖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并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足三里下三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调和肠胃,通经活络。治疗大肠疾病,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肠中切痛,中风。
条口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小腿冷痛,麻痹。
*下巨虚(小肠之下合穴)
位置:上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主治:调肠胃,通经络。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少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
*丰隆(络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下巨墟旁边,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祛痰化湿。主治咳嗽、痰多,咳喘,胸痛,胸闷,头痛,眩晕,呕吐,便秘,水肿,癫痫,下肢痿痹。祛除高血脂和痰湿。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解溪(经穴)
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肌腱之间。
主治:清胃化痰,镇静安神。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胃炎,肠炎,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腓神经麻痹,面肿,目赤,眉棱骨痛。
*冲阳(原穴)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胃痛,足痿无力,网球肘等。
*陷谷(俞穴)
位置: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消肿止痛。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面、身浮肿,目赤肿痛,足背肿痛。
*内庭(荥穴)
位置: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清胃泻火,理气止痛。主治腹痛,腹胀,胃痛,胃热上冲,吐酸,齿痛,咽喉肿痛,喉痹,口歪,鼻衄,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厉兑(井穴)
位置: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离甲角0.1寸(指寸)。
主治:清热安神。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面肿,足痛。
(3)胃经保健养生(四季养生,夏季-长夏-是最佳时间)
【掌平推法】从腹部不容穴起,直下过天枢穴,直至归来穴穴。【指平推法】而后从下肢髀关穴起,直下过梁丘穴,至足三里穴,向下过上、下巨虚直至解溪穴。推2分钟。(最佳时间7-9点)
【按揉法】按揉不容穴、天枢穴、梁丘穴、足三里穴(强壮穴)、丰隆穴,各2分钟。【宽中和胃】以右手按于胸下,下脘穴上,从右至左,徐徐揉动。
【掐法】掐按厉兑穴2分钟。
【拍打法】用手掌拍打该经络循行部位,力度稍轻,每次拍打1-3分钟,每天2次。(最佳时间7-9点)
【拔罐法】(见拔罐养生法“健脾开胃法”)
【艾灸法】(见艾灸养生法“调和脾胃法”)
【刮痧法】(见刮痧养生法“调理脾胃”)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