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准养生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实务手册》连载5)
日期:2017-10-25 阅读:3357次 作者:王文新 陈玉洁 来源:

(七)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原则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就是说养生保健必须疏畅经络、调和气血,以使脏腑功能安和,才能健康长寿。三国名医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畅通,病不得生。”人体通过运动能使经络通畅,可以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畅流,从而发挥气血、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是运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机制。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就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八)扶正祛邪,扶正为主,养精、益气、调神的原则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即人体内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力,包括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抵御疾病的能力和自我康复的能力。“祛邪”就是驱除邪气即各种致病因素。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内养正气”时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诸气得到保养,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中医学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正气强盛邪气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人就不容易得病;另一方面如果人患了疾病,正气增长,疾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促进康复。邪气增长,疾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使病情恶化。正邪之间的消长与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因此,扶正祛邪就是中医学临床的重要治疗原则,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是人体发病的内在原因。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正气在防病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邪气侵袭是人体发病的重要条件。主张主动采取一些措施,“避其毒气”“避虚邪以安其正”,以免引发疾病。但中医养生学对待“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护养正气,强调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

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就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历代中医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精、气、神,称其为人生之“三宝”。素问·金柜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命个体的最基本物质,它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调节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内的气不断地进行着升降出入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本神》说:“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意识是说,男女两精相搏、结合产生了生命,神也随之产生,神形成之后,又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神寓于形体之中,离开形体组织神也将不复存在。《灵枢·平人绝谷》《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战国·荀况《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同时,人体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又必然受到神的主宰和调控。正常情况下,脏腑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的统摄下有序进行的。总之精、气、神,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神由精所化生,在神形成后,又需要精对滋养。精能生神,神能驭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力的保证。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对三者的调养,明确了养精、益气、调神的养生保健原则


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调养脏腑。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