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准养生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实务手册》连载4)
日期:2017-10-25 阅读:3523次 作者:王文新 陈玉洁 来源:

(五)坚持运动,动静结合,劳逸适度的原则

《内经》提出“不妄作劳”,主张“形捞而不倦”的真正含义是: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改造自然的必要活动。安逸则是恢复或增强机体生理机能的休息过程。形体过劳或过逸都会损伤身心健康。这里所说的“劳”,不仅是指劳动,还包括形体锻炼运动。中医首先强调的是“劳”,不“劳”过度安逸可致病。明·张宇初《正统道藏》引存山子言:“凡身体不可太逸,太逸则血气不畅,最易生疾。”所以逸不能太过。同样劳也不可太过,《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劳和逸,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古人对运动在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的生动表述。中医养生十分重视健身运动,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就自创“五禽戏”作健身运动,以致“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华佗吸收了前人“导引”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后世不断演变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且具有民族特色,体现运动和静养原则的多种健身方法,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某些慢性疾病的调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过程,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更好地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以增强体质。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精气流通,气血畅达,促进气机的升降,使清浊能正常出入,阴阳协调,可提高和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起到祛病延年,防止早衰的作用。

中医在强调运动的同时,还强调运动适度“不妄作劳”,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关于动与静,《菜根谭》有一段很形象又有哲理的论述:“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言过动者如云下闪电、风前残灯,容易消失;过静者如熄灭死灰、枯萎树木,无生命力。必须动静得宜,如空中鹞鹰飞翔、水中鱼儿悠游,才体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宋朝的《保生要录》中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致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生命在于运动”是准则,因为“用进废退”,运动能使人的身体各方面得到锻炼,激活各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运动锻炼能使人更健康长寿;“生命也在于静养”也是一个准则,静养可以使人的劳累机体得到休息和恢复,不至于使机体过度疲劳而受到伤害,保证身体各器官协调健康地发挥功能。中医认为并不是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养生更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中医认为的静,不单指身体的静止不动,还要“心静”,心静神安,静养主要强调的是心神宜静。其实动在身,静在心。动静结合,身心皆宜。心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神气清静,才能健康长寿。由于心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中,那么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静养并不是指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而是要求精神专一,摒除杂念。正常的用心神,对健脑大有益处。另一方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活功能状态有密切的联系,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坚持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是增强体质,维持健康长寿的秘诀。

(六)调养脏腑,保养精、气、神,重在心脾肾的原则

中医学认为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沟通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统一的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载“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lin)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mo)世不殆(dai,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打伤,以此养生则殃(yang,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其中明确了四点:其一“十二脏之相使”,即各脏的功能;其二“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其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其四“以此养生则寿”。就是说十二官各自有自己的功能,而心是全身的主宰,但是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在结构、功能、生理、病理等各个方面都是互相协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生理上,各个部分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维持生命的健康。脏腑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脏腑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相反,如果脏腑平衡协调失常,就必然会发生疾病。因此,保护脏腑就是保护生命的根本,也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养脏腑是一个重要的养生原则。脏腑调养一是增强各脏腑功能;二是强化各脏腑间的协调作用;三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此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学认为“心”在五脏六腑在占有主导地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所以特别重视对心的养护,中医养生也不可忽视心对全身的主宰作用。

中医养生学还认为调养脏腑,宜重脾肾两脏的调养,健脾,益肾。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人体脏腑器官、形体官窍、营卫经络,无不仰仗于脾胃,而脾胃的强弱关系到人体正气的盛衰、寿命的长短。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气血充足,脏腑功能强盛,形健神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化源不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常,形弱神衰。此外,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气机条畅,能够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现代研究认为,脾胃功能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密切关系,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金·李东垣《脾胃论》明确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调养脾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肾主封藏,是阴精、元气的生发之地。肾藏先天之精,主骨,生髓,主生长、生殖和发育,为人体生命之本源,被称为人的“先天之本”。肾之精气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基本物质。肾中精气的功能可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肾阴。肾阳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及衰老的进程。肾的精气充足,精足则神旺,身体健康,生命力强盛,寿命延长;肾的精气衰少,精疲则神惫,体弱多病,生命力衰弱,寿命缩短。故有“人之有肾,如树之有根”之说。现代研究认为,肾与性腺、免疫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素皮质、下视丘等,都有密切关系,当肾的精气虚损时,这些功能就会发生紊乱,继而可导致各种病理变化和早衰。明·盧传《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明·张介宾《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所以重视养肾益精是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补益精气是补肾强身的关键,增强运化是健脾养胃的关键。这二者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即所谓“先天养后天”“后天补先天”。

总之必须高度重视协调五脏功能,维护和促进心脾肾功能的强健的养生原则。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