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准养生
饮食养生(四)中医饮食养生(《中医养生实务手册》连载36)
日期:2018-04-02 阅读:2760次 作者:王文新 陈玉洁 来源:

根据中医理论从性味来分析食物的作用,重视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运用四气、五味学说来分析食物的作用是中医营养学的主要特点,是选择食物依据的理论原则之一。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人的体质、自然环境、疾病性质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也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中医治病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由于凡属寒性、凉性的食物,也同具有寒、凉性质的中药一样,食后能起到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遇到热症或在炎暑季节,就可选用。例如:绿豆、大麦、高粱米、小米、薏米等都具有微寒、寒或凉的性质,因此都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但是在患寒症或寒冷季节应当慎用。与此相反,凡属热性或温性的食物,也同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一样,食后能起到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遇有寒症、虚证或寒冷季节即可选用。例如:糯米、黄米、小麦及其研制的面粉、羊肉、羊肚、黄牛肉、鸡肉、黄鳝鲫鱼等,其性皆偏于温。用后能起到益气、补中、祛寒的作用。这些偏于温性的食物,又恰是患热证时,在炎暑之季节应当慎用的食物。食物中除分别具有四气外,也同药物一样,有寒凉、热温不甚显明,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这

种平性的食物,其作用比较缓和,可以在人体常态下或四季选用。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而实际上味道不只是五种,比如有的食物其味偏淡,有的则发涩,然而一般认为“淡附于甘味”,涩则多属酸之变味,涩与酸都具有,收的作用,又附于酸,这样习惯上仍称五味。食物中五味的不同,大致也同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里将具有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食物五味的不同,从而才有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食物五味的不同作用,一般认为:凡是辛味,如姜、葱、大蒜、香菜、洋葱、辣椒、花椒、茴香、韭菜、酒等,都具有能宣、能散、能行气血、能润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辛味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功能。凡甘味,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大枣山药等,都具有能补益、和中、缓急的功效,有补益脾胃的作用。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谓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凡酸味与涩味,如醋、番茄、马齿笕、赤豆、橘子、橄榄、杏、枇杷、桃子、山楂、石榴、乌梅、荔枝、葡萄等,都具有能收敛、固涩的功效。有敛汗、涩精、收缩小便、止喘、止泻的作用。凡苦味,如莴苣、芹菜、生菜、苦瓜、萝卜叶、苜蓿(muxu)、大头菜、百合、白果、茶叶、咖啡、啤酒等,都具有能泄、能燥、能坚的功效。可以清心泻火。现代研究证明,苦味蔬菜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及维生素等,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的作用。凡咸味,如盐、紫菜、海虾、海蟹、海蜇等,都具有能软坚、能散结、能泻下的功效。凡淡味,都具有能渗利,即有渗湿利水的功效。

上面介绍了每种食物都具备气味的偏性,气味不同,作用各异,这是在食物选择上应该重视的。同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现代研究发现,偏嗜酸性食物的人容易疲劳,时间长了,还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起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偏嗜甜性食物的人容易肥胖,进而导致动脉硬化、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偏嗜苦味食物的人脾胃功能往往不佳,容易患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偏嗜辛味食物的人容易大便秘结,口舌生疮,还容易出现慢性胃病、溃疡病和痔疮等疾病;偏嗜咸性食物的人容易患高血压、肾脏疾病和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黄帝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除此还必须把气与味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作用。同是甘味,但有甘寒、甘凉、甘温的不同;同为温性,又有辛温、苦温、酸温、甘温之异,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绝不能将食物的性、味孤立起来,否则会由于食用不当,久而久之不利于健康。

中医还认为,由于食物的性、味不同,它们对人体五脏各部位的作用也就各显其能。就是说,每种食物由于性、味不同对人体不同内脏器官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都具备食物本身的主要功效。中医营养学在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上也是极其重视的,《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这说明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进入哪一脏,就对那一脏发挥有益的补养作用,五味对五脏的不同功效,一方面与本身性、味有关,一方面也决定于脏腑的不同生理特性与功能。《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根据“五味各归所喜”的认识,中医创造了药物、食物“归经”的学说。根据中医对食物四气、五味、归经的认识,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从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特点,来综合考虑。例如:梨、香蕉、桑椹、柿子、猕猴桃等这些常吃的水果,它们的性、味,都是甘寒的,但是梨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椹偏于清肝之虚热、猕猴桃多用于清膀胱之热,应用时应当选其所宜而食用。再如:在很多具有益气作用的食物中,也要根据“归经”“所入先后”的不同来选择。如栗子其味甘且咸,它即入脾胃两经,又入肾经,不但能益脾胃、止泄泻,而且能发挥补肾气、强筋骨的作用。莲子,甘、微苦涩,即入脾经、又入心、肾两经,具有明显的养心安神、益肾涩精的效用。

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致病。或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灵枢·五味论》中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long);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dong)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 还说:“五味入于口也,···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素问·宜明五气篇》也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日常饮食如不注意这些宜忌,强行多食,则百病由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zhi)皱而唇揭(jie;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进食注意食物的“四气”与“五味”的调和,可利五脏,健脾胃,增进健康。

为了便于日常选用食物现将《食物的性味》列表如下,供选用时参考:                                                                             

性味气

 

甘、(入脾)

粳米、高粱、玉米、黄高粱、黄米(黍米)、黄粱米、黑豆、赤小豆、锅焦(甘苦)、燕麦、小麦、莜麦、黑芝麻、白芝麻、葵花籽、蚕豆、豌豆、豇豆(甘咸)、扁豆、黄豆、豆腐浆、豆芽(各种豆)、榧子(甘涩)、山药、百合(甘微苦)、甘薯、番薯、洋芋、芋头(甘辛)、水芹、茼蒿(甘辛)、青菜、白菜、空心菜(雍菜)、洋白菜(包心菜、甘蓝)、洋葱(甘辛)、黄花菜、胡萝卜、木耳、银耳、香菇、蘑菇、荠菜、无花果、瓠瓜(葫芦)、枇杷(甘酸)、葡萄(甘酸)、龙眼、菠萝、菠萝蜜(甘微寒酸)、鲜枣、椰子瓤(椰肉)、椰子浆、樱桃、荔枝(甘微酸)、海棠(甘酸)、甘蔗、橄榄(甘酸涩)、甜杏仁、菱角、花生、向日葵(淡)、莲子(甘涩)、白果(甘苦涩)、榛子、松子、胡桃仁(核桃仁)、芡实、榧子、枸杞子、香椿、木耳、鸡蛋、鸽蛋、鹌鹑蛋、牛奶、人奶(甘咸)、猪肉(甘咸)、猪胰、猪蹄、猪心(甘咸)、猪肺、猪脬(甘咸)、猪蹄(甘咸)、野猪肉(甘咸)、牛肉、牛肚、牛肝、牛筋、羊肺、水牛肉、驴肉(甘酸)、麂肉、象肉(淡)、羚羊肉、鼠肉、蛇肉、乌骨鸡、鹅肉、洋鸭肉、雁肉、鸽肉、鹌鹑、燕窝、鸡蛋、青鱼、鲤鱼、鳗鱼、鳗鲡鱼(有小毒)、鳍鱼、鲥鱼、鲟鱼(鲟鰉鱼)、鳓鱼、鲳鱼、鲫鱼、鳜鱼、白鲢、黒鲢、白鲦、白鱼、石首鱼、鲈鱼、黄鱼、油鱼、黄花鱼、黄颡鱼、鳡鱼、竹鱼、甲鱼(龟肉甘咸)、鳖肉、鲨鱼(甘咸)、海鳗(有毒)、银鱼、比目鱼、鲻鱼、鳓鱼(甘咸)、鮐鲅鱼、鰕虎鱼(甘咸)、鲮鱼、带鱼(甘咸)、大马哈鱼、橡皮鱼、鲂鱼、鱼鳔、泥鳅、蛇、海虾、海蜇(甘咸)、鲍鱼(甘咸)、干贝(甘咸)鳖、牡蛎(甘咸)、乌贼(甘咸)、鲛鱼翅、海参(甘咸)、牛奶、蜂蜜、蜂乳(甘酸)、冰糖、乳腐、麻腐、花生油、白糖、白砂糖。

籼米、糯米、白面、南瓜、南瓜子、刀豆、栗子、胡萝卜、白菜、南瓜、茴香菜(甘辛)、石榴(甘酸涩)、樱桃、桃(甘酸)、橘子(甘酸)、荔枝(甘酸)、椰子、大枣、胡桃、杏仁(甘辛)、龙眼肉(桂圆)、杨梅(甘酸)、核桃仁、松子、鹅蛋、羊肉、羊心、羊肚、羊肾、羊奶、羊胫骨、羊脊骨、猪肚、猪肝(甘苦)、猪肚、牛肾、黄羊肉、驼肉、狗肉、鹿肉、麋鹿肉、虎肉、豹肉、熊肉、熊掌(甘咸)、猫肉、田鼠肉(甘咸)、獐肉、狐肉、猕猴肉、犀肉、雀肉、鸡肉、野鸡肉(山鸡)、麻雀肉(甘咸)、雀卵(甘咸)、雉(甘酸)、鸡内金(甘酸)、鹧鸪、鹬肉、鸡肝(甘苦)、鸡蛋黄、鹅蛋、羊奶、莲子、鲫鱼、草鱼、鳊鱼、鲦鱼、黄姑鱼、黄鳝、鳟鱼、水龟、鮊鱼、鳙鱼、鲚鱼、鳝鱼、带鱼、鲇鱼(鲶鱼)、河虾、河豚(有毒)、蛏子、淡菜(甘咸)、海参(甘咸)、水龟肉(甘酸)、虾、对虾(甘咸)、龙虾(甘咸)、蚶、蚕蛹(甘辛咸)、鱼油、麦芽糖、红糖、酒(甘辛苦)、饴糖。

鹿骨、鲃鱼(有小毒)。

粟米、小麦、麸皮、莜麦、黑面、面筋、菰米、白高粱、黑扁豆、白芝麻、薏米仁、绿豆、西瓜子、豆腐(甘咸)、土豆(甘辛)、地瓜、棱角、莴苣、藕、荸荠、菠菜、油菜、竹笋、黄瓜、芦根、小白菜、菊花脑、莼菜、旱芹、芹菜(甘苦)、茄子、番茄(西红柿,甘酸)、黄花菜、莙荙菜、苤蓝(甘辛)、蒲菜、龙须菜、蘑菇、柑子、芒果(甘酸)、苹果、橘(甘酸)、柑(甘酸)、罗汉果、甜橙、桑葚、柿子、香蕉、枇杷(甘酸)、鸭蛋、马奶、豆腐、猪肺、猪肠、羊肝(甘苦)兔肉、鸭肉(甘咸)、绿头鸭(野鸭)、鸡蛋清、鸭蛋(甘咸)、黑鱼、田鸡、食油、白糖、茶(甘苦)、猪油、菜油、麻油。

大麦、荞麦、粟米、白梁米、青梁米、糜子米、苡米、绿豆芽、荸荠、藕(莲藕)、甘蔗、西瓜、冬瓜(甘淡)、甜瓜(香瓜)、茭白、菜瓜、芹菜(甘苦)、茄子、苋菜、冬苋菜、丝瓜、大白菜、淡竹笋、刺儿菜(甘苦)、苦菜(甘苦)、葵菜、鸭梨(甘微酸)、柚(甘酸)、柿(甘涩)、猕猴桃(甘酸)、桑葚、猪肠、猪脑、马肉、兔肝(甘苦咸)、鹊、水獭肉、乌鳢(鱧鱼)、河蟹、田螺(甘咸)、蛤蜊(甘咸)、蛏(甘咸)蚬(甘咸)蚌(甘咸)、海带(甘咸)、紫菜(甘咸)、龙须菜、鹿角菜(甘咸)。

酸(入肝)

陈廪米(陈仓米)、青梅、黄皮、金橘(酸甘)、柠檬、杏(酸甘)、海棠(酸甘)、山楂(酸甘)乌梅、驴肉、酸枣(酸甘)、林檎(酸甘)、乌鸦。

杏子、红花、金橘(酸甘)、杨梅(酸甘)、梅、杨桃(酸甘)、乌梅、石榴(酸甘涩)木瓜、醋(酸苦)、树莓、猫肉、野鸡肉、虎肉、豹肉、猕猴肉、醋(酸苦)。

柚子、橙子、山楂、青果(酸甘)猪肉、野鸡。

马肉、马齿苋、白矾(酸涩)。

苦(入心)

紫苜蓿(苦甘)、香椿。

糯米、芜菁(大头菜)、李子(苦酸)、猪肝、羊肉(苦甘)、田龟、米酿(甘辛酸)。

豆豉、芦笋、莴笋(苦甘)、生菜、慈姑(苦甘)、苦菜、苦瓜、莴苣(苦甘)、槐花、海棠(苦咸)、羊肝、茶叶(苦甘)。

苦瓜、慈菇(苦甘)、蒲公英(苦甘)。

辛(入肺)

马兰头、茼蒿(辛甘)、葱、芋头、芜菁(大头菜、辛甘苦)。

胡葱、韭菜、大蒜、大葱、芥菜、芫荽(香菜)、胡椒、桂皮、佛手、香橼(辛酸)、橘饼、白酒(辛苦)、黄酒(辛甘)、葡萄酒(辛甘)、油菜、萝卜缨(辛苦)、桃(辛甘酸)、螺肉(辛苦)、油菜子油、豆油(辛甘)、花椒(有小毒)、白芥子、八角茴香(辛甘)。

干姜、辣椒、花椒、胡椒、芥末、肉桂(辛甘)。

白萝卜(辛甘)、蕺菜、竹(辛甘)、薄荷。

咸(入肾)

干冬菜(咸苦)、莜麦、乌鱼蛋(乌贼鱼卵)、山雀、猪肉、猪肾、野猪肉、鸽肉、猪血、鸡血、鸭肉、火腿(咸甘)、蚕蛹、海蜇、蛇肉、乌贼骨肉、牡蛎。                    

栗子、狗肉(咸酸)、鹰、狼肉、淡菜、干贝、海参、蚕蛹(有小毒)。

粟米(小米)、莜麦、猪腰、鸭血、蟹、牡蛎、蛤蜊、海带、酱。

大麦、粟米、水獭肉、蛤蜊肉、蛏、蚬、蚌、海带、紫菜、鹿角菜、食盐、酱。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