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介绍
主任中医师王文新讲《对身心疾病认识的中西医学比较 》
日期:2017-12-16 阅读:3868次 作者:王文新 来源:wwxjkjy的博客

1、心身疾病的基本概念与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目前普遍地认识到,精神或躯体或者说是心与身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活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一认识促进了西医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身疾病的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医学心理学认为:所谓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由于它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从这一界说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根据这一概念,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心身疾病的范围很广,病种比较多,如果按大的系统分类,可分为植物神经系统障碍、代谢和内分泌系统障碍和过敏性疾病。具体按器官系统可分为: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紧张性头痛、冠心病、心肌梗塞、雷诺氏病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等);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呃逆、神经性厌食、喷门痉挛、幽门痉挛等);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低下、糖尿病、肥胖病、心因性多饮、尿崩症等);皮肤系统(荨麻疹、牛皮癣、皮肤瘙痒症、湿疹、斑秃、脱发、神经性皮炎等);神经系统(偏头痛、脑血管障碍、植物性神经紊乱、多发性硬化症等);泌尿生殖系系统(阳痿、阴冷、月经失调、神经性尿频、性交困难、假孕等);骨骼肌肉系统(局部肌痉挛、腰背痛、书写痉挛等)。此外,还有五官科的美尼尔氏病,妇产科的更年期综合症等近100余种疾病。

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形神合一”是整体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这种关系贯彻于防病、治病和养生的全部过程。所以中医学没有“心身疾病”这一概念。如果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心身疾病概念来理解,中医学认定的心身疾病的范围则要比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范围还要广。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临床针对病症进行治疗。就内科所属病症的25.5%可以认定为“心身疾病”,如心悸、胸痹、不寐、厥症、郁症、癫狂、胃痛、噎膈、呕吐、呃逆、泄泻、腹痛、便秘、血症、喘症、胁痛、咳嗽、哮证、肺痨、自汗、盗汗、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痉证、瘿病、麻证、癃闭、腰痛、消渴、遗精、阳痿、耳鸣、耳聋、痿证、内伤发热、虚劳等。但是如果叫这些病证为“心身疾病”则不确切,更确切一点说是“心身病症”。而其中有些是指病证本身,如不寐、郁证等,而更多的是指病证中的某些型,如泄泻的肝气乘脾型,胃病的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型等。

2、心身疾病的病因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相当复杂,很多学者由于各自的观点和研究的侧重不同,从而产生了很多理论和学派。冲突、挫折与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内在矛盾或情绪紊乱是心理与行为变态的根源。认为被压抑的情绪或未解决的无意识的矛盾冲突与特定的躯体疾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个体摆脱不良刺激时,不是用主动的自我意识调节的方法,而是通过无意识转换为躯体疾病来求得“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学派也有人提出了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大大超过了受压抑与挫折的影响作用的观点,认为某些人格类型特别容易罹患心身疾病。情绪状态与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造成躯体的某一器官,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的脆弱性,导致发生与应激有关的疾病。另外,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紧张刺激,如工作情境、生活关系的突然变化等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也是心身疾病发生的原因。还有行为的学习因素、个性差异因素等。

中医关于心理因素致病的基本理论是五脏情志论。五脏情志论将人类复杂的情感过程归纳为“七情五志”,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为:喜、怒、忧、思、恐。并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对内外环境的反应,同时情志活动对脏腑还有反作用。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恢复,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而异常的情绪对人体可产生各种危害,故而情志内伤在病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不难看出在病因学方面,现代医学其说不一,但多从引起人类情志变化的外因出发研究问题,而中医不仅理论较为一致,而且多从人类对外界刺激引起的反映出发,研究问题。

3、心身疾病的病机

关于心身疾病的病机问题,现代医学心理学提出了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种机制。在神经生理机制中主要是大脑和皮质下中枢的作用;在神经内分泌机制中主要是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激素的关系发生作用;免疫机制是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使人体产生大量皮质类固醇,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还抑制了球蛋白的形成,减少嗜酸性细胞,干扰白血球的活动,从而降低人体防御效能而导致疾病。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致病的关系可用下图概括说明,见(图1)。

中医五脏情志论认为,情志致病的机理主要有直接损伤脏腑、导致气机失常、导致精血亏损、导致神志异常等四各方面。气机失调机理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化可直接影响脏腑的气机,致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情志所伤致脏腑气机失常的基本规律是:怒则气上,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喜则气缓,过度的狂喜,以致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肺气消耗;恐则气下,因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失措,其气乱矣;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忧则气聚,过度忧愁,损伤肺气,致使气机的治理调节功能失常,气聚而不行。上述七情所致七种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如“怒则气上”与“恐则气下”;“忧则气聚”与“悲则气消”;“惊则气乱”与“喜则气缓”。情志变动所致的气机失常,既可直接致病,也往往可由气机失常进而气郁化火;或气机紊乱,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聚而生痰;或由气机郁结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实热证、痰湿证和血瘀证。损伤脏腑理论认为:各种不同性质的情志刺激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之脏为主。即《内径》所说:“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恐则伤肾”。同时,情志损伤脏腑也是很复杂的过程,除了主要损伤本脏和所胜之脏外,亦能损伤其它脏腑。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

 

其它脑区NE5-HTDAACH

     

 

            下→         

                     

 

         丘→    释放因子→     垂体

                             ↗ ↙↓↑ ↘↖

 ↑                                 

       ↓                               

降降低巨噬细

活动能力,

干扰淋巴细

胞的再循环,

引起淋巴组

织退化,抑

T球蛋白

的形成,减

少嗜酸性细

胞,干扰白

细胞活动,

降低抗体活

动能力,不

能及时消灭

增殖的细菌。

         ↑                               

        下丘脑损伤   ↑↓ ↑↓  ↑↓

     ↑                                

   ↓                          

     ↑                          皮质类  醇升高

   ↓                           

     ↑   ↓→      免疫系统功能失调→    

     ↑       胸腺功能失调→影响淋巴T细胞的成熟

抑制抗体反应

     ↑                     血中储留抗原

      影响机体对病毒病菌和过敏物的抵抗力 

     ↑                                   

行为变化或精神障碍

 

  ↑              

  ↑              

         

     ↑             ← ↓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致病的关系

耗伤精血理论认为:过喜可使血气涣散,忧愁太过可耗气伤阴;大惊卒恐可使精气内损;思虑伤脾使脾之运化失职,则精血生化之源不旺;暴怒则血随气逆,还可见呕血衄血,而致阴血耗损。神志异常理论则认为:意识、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均由心神主管,所有各种异常的情绪活动,均可影响心神的活动,甚至出现各种神情病变,如昏迷、痴呆、癫狂、失眠等。同时,由于心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异常通过影响心神活动,进而可影响其它脏腑的气机,以致产生更为复杂的病变,故《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致病的机理可用(图2)概括说明。

从中西医心身疾病的病机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医认为心理与社会因素致病不仅与五脏有直接关系,而且“七情致病”对五脏还有一定的选择性。这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和开展心理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身疾病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等治疗。在心理治疗方面治疗方法流派纷纭,种类繁多,而且由于中西医对心身疾病研究的对象相同,但对其病机的认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在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采取劝导、启发、分析、评理、说服、鼓励、同情、支持、疏导、发泄等方式消除疑虑,解除压抑的情绪,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中西医经常采用的共同方法。在这方面包括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心理分析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支持疗法,戏剧疗法等等。也包括中医的劝说开导法,顺情从欲法。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直致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是中西医经常采用的暗示疗法。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它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或改变病人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等等,中医叫作“移情易性”法,现代医学心理学叫“移情”法,森田疗法的本质也是“移情”法。这也是中西医共同之法。此外,现代医学心理学的放松疗法与中医的气功疗法也是比较一致的。

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不同的方法有现代医学的行为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中医的以情胜情法。行为疗法渊源于桑戴克的学习理论和巴甫洛夫、斯肯纳的条件反射原理。治疗对象是外显行为,目的是修改不良行为模式,主要办法是控制外部行为模式进而重建或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

情志异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机失调            损伤脏腑              耗伤精血                神情病变

                                            神志异常均可影响心神的活动,甚至出现各种神情病变,

                                            如昏迷、失眠、健忘、多梦、忧郁、癫狂等

     ↓                                             


 

 

 

 

→怒则气上     怒则伤肝              暴怒则血随             

↓过于愤怒,肝气失于条达            气逆而致阴           

↓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        血耗损                 

                                               

→喜则气缓      喜则伤心                       

↓过度的狂喜,心气涣散          过喜可使  

↓精神不能集中。                             气涣散         

                                                                               

→悲则气消     悲则伤肺                                        

↓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           悲伤过度会    

↓沉,心神沮丧,肺气消耗。      使精血内耗     

                                                    而竭绝生命     

                                                  

→恐则气下     恐则伤肾                   大惊卒恐可   

↓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          使精气内损   

↓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                               

↓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                                

↓失措。                                                                   

                                            

→思则气结    思则伤脾                   思则伤脾,使  

↓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           脾之运化失职,

↓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则精血生化之    

                                                                  源不旺 

                                                                               

→优则气聚    优则伤肺                 忧愁太过可耗  

过度忧愁,损伤肺气,致                   气伤阴

使气机的治理调节功能失常,气聚而不行。

 

                      2  中医情志致病的机理

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身体机能的技术。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病人一般感觉不到的体内的生理变化信息(如血压升高、心率快慢、胃肠蠕动、脑电

波形等)显示出来,加以放大,让病人自己直观地看或听到它;并通过自我意识来主动地调节自己的生物信息的变化,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中医的以情胜情法,是依据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临床上常用的有激怒疗法治疗思虑过度的气结,忧愁不解的意志消沉,惊恐太过的胆虚气怯等病变;喜乐疗法治疗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致的病变;惊恐疗法治疗“喜乐过度伤魄而狂”等病变;用悲哀疗法平息激动、控制狂喜等。

对心身疾病的治疗除心理疗法外,中西医都同时采取药物等治疗方法。在这方面中医较西医更为丰富多彩,而且药物等疗法与心理疗法密切结合,成为中医的一大特点。中医在用药物和针灸治疗心身疾病时,不仅强调辨证论治,而且要治神。在运用方药、针灸治病时,除方药、针灸本身具有补偏救弊、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外,中医还特别注意心理因素的作用。在方药命名、使用、服法等方面都巧妙运用了心理治疗的作用。如八仙长寿丸、安神定志丸、天王补心丹等方剂名称。还有针灸的腧穴名称,如光明、神门、四神聪等等。对病人的心理是一种除病解难的鼓励和暗示,在用针、药治疗的同时也兼行了心理治疗。

5、中西医学比较引出的启示

通过对心身疾病认识的中西医学比较,可以明确如下几个问题:①两者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人体及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问题;②两者对人的基本看法相同,都把“人”视为自然及社会环境中的一员。而不是超然独立与社会无关的纯生物体;③两者对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看法相同,都认识到心理社会精神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④两者虽然对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但有些基本的治疗方法相同;⑤两者有些治疗方法不同,但实践证明都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上述几点可以说明,中西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都存在着各自的长处和弱点,而双方的长处和特点,很可能成为各自研究问题,发展自己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

(原载: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委托,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市职工医学院主办《继续医学教育》,20016月出版,第二期;被选入“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编辑,于华夫等主编的《科学中国人优秀论文选》(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12月第一版;本文完稿于1992324

专家介绍:                                  

CGC36E.png

原《中国健康月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总编,辽宁省健康教育所书记、副所长,主医师,心理咨询师,国家首届健康管理师(培训师)王文新。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宝

阅读(16)| 评论(0) |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