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王XX、女,48岁,工人。住院病志: 75006。
左下肢大腿肿胀20余天,于1978年2月14日以深部静脉炎收入院治疗。
患者左腿大隐静脉曲张二十余年,但无肿胀及疼痛。于二十天前在工厂不慎撞伤左
腿,当即发现患处疼痛有瘀血斑。第二天由下往上逐渐肿胀疼痛,行走困难。
检查:患者精神好,行走困难,左大腿呈弥漫性肿胀,皮肤白亮,左踝内侧有少许
瘀斑,肿胀处有压痛。患肢小腿周经38.5厘米。膝上30厘米处59.5厘米。 健肢小腿周径
35.5厘米。膝上30厘米处53.5厘米。
脉沉弦、舌苔薄白。查血色素8克,白血球5600/mm3,杆状1 %,多核57%,淋巴36%、
酸性6%:凝血时间4',出血时间2'。
诊断:左下肢深部静脉炎。中医:脉痹
辨证: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气血瘀阻于脉道,故见患肢肿胀、疼痛、瘀斑。
治则:补气活血,通络消肿。
处方:生芪100克、归尾20克、赤芍25克、川芎25克、地龙20克、桃仁10克、
红花10克、泽兰20克、苡米50克、丝络20克、防已20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日服三次。
以上方加减服药33剂,经治疗后左下肢肿胀、疼痛明显好转,患者行走如常,症状
消失,双下肢大小相等,全愈出院。
按:此患者素体阳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瘀血阻脉,气滞血凝,故肿甚疼痛。外
科用西药抗炎治疗两周时间,效果不显,中医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消肿。方中重用黄芪
补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黄芪可加强通脉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赤芍、川芎、桃
仁、红花、泽兰活血化瘀,当归、鸡血藤,
补血行血,丝瓜络、地龙通经,苡米、防己消肿。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血脉流
畅,瘀化脉通。
例二:潘X x,女,53岁,工人。门诊病志: 277619。
左下肢突然肿痛2天,患者2天前晨起突然发现左下肢肿胀疼痛、恶寒发热,不能
步履,于1979年8月23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治疗。
检查:左大腿肿胀、皮肤颜色发白、压迫按之皮肤有凹陷。患者患肢大腿周径膝上25.
厘米处,周长54厘米,健侧大腿周径膝上25厘米处周长48厘米,左内踝部位肿胀、疼痛。
脉滑数,舌苔薄黄。查白血球6800/mm',中性73%,淋巴27%。
诊断:左下肢深部静脉炎。中医:脉痹。
辨证:气滞血瘀,湿热阻络。
治则:补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
处方:黄芪5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归尾20克、桃仁20克、丹参20克、黄芩20克、
双花20克、连翘20克、大黄5克、泽泻20克、鸡血藤50克。
水煎服,日服三次。
上方每日一剂,加减连服24剂,症状基本消失,皮肤变软,患者恢复正常后服再造
丸10丸,以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属于深部静脉炎的急性期,以气滞血瘀,湿热流注下肢,瘀血停留,致使脉
道阻塞,瘀、肌肤而形成本病。方中用黄芪、当归、丹参补气血,赤芍、川芎、桃仁活血
化瘀,黄芩、双花、连翘、大黄清热利湿、标本证因同治,使湿热清除,血脉畅通。
体会:深部静脉炎又称“白色蜂窝组织炎”,是深部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
此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血痹”“脉痹”范围。本病多因素体阳虚、气虚血瘀,脉络阻塞或者复
感寒邪或湿热之邪所致。深部静脉炎一般多见于女性,或见于手术后或外伤后发病,又以
左侧下肢深部静脉为多见。其病机可能和解剖学静脉走行有关。右侧骼总静脉短而近乎垂直
上行入下腔静脉。左侧骼总静脉较长而和下腔静脉形成一定角度,迂回曲折地斜入下腔静脉。
这样,左下肢静脉回流就形成了相对的阻力。
一般手术、外伤后,伤及气血或久卧伤气,气伤则血流缓慢,气滞则血凝,或素体
阳虚,阳虚外寒,寒凝气滞,致使瘀阻脉络,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流畅于脉道,脉道
血流缓慢或凝结,瘀阻肌肤而形成本病。补阳还伍汤是治疗气虚血瘀的代表方剂,根据中医
辨证及异病同治的原则,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深部静脉炎多例,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