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又称“头晕”、“冒晕”、“风眩”、“掉晕”等。“眩”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为特征;“晕”指头晕,以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特征。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此症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内耳性眩晕如美尼尔综合症、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乘车船引起的眩晕病等;中枢性眩晕如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症、延髓外侧综合症、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脑病、脑干出血等;颅内占位性疾病如听神经纤维瘤、小脑肿瘤、第四脑室肿瘤;颅内感染性疾病如颅后凹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等;其它如延髓空洞症、眼疾、头部外伤、低血压、贫血、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颈椎病、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脑,病因与外感风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迈体衰、久病体弱、跌仆坠损有关。尤以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有关。有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肝阳上亢而发病;有因恣食肥厚、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发病;有因劳伤过度、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脑而发病;有因病后体虚、气血虚弱、脑失所养而发病。
辨证分型治疗
一、风邪上扰
临床证候:眩晕,伴头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伴咽喉红肿,口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舌苔薄少津,脉浮细;或伴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脘闷满,舌苔薄腻,脉濡。
治则:疏风散寒、清热、散湿。
处方治法: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加减:风寒加风门、肺俞;风热加曲池、尺泽;风湿加中脘、足三里;鼻塞加迎香;头痛重加太阳;咽喉肿痛加少商。针用泄法。
二、风阳上扰(肝阳上亢)
临床证候:眩晕耳鸣,头胀头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治法:风池、太阳(疏泄浮阳),行间、侠溪(泄肝胆之虚阳,疏肝泄胆,平肝熄风),肾俞、水泉、太溪、太冲(滋阴潜阳,调理肝肾,清眩明目),阳陵泉、三阴交。针用泄法,只针不灸。
三、痰浊中阻(痰浊上蒙)
临床证候:头晕不爽,头重如蒙,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食少,身体困重,舌胖苔腻或白腻厚而润,脉滑或弦滑,或濡缓。
治则:健脾和胃,燥湿祛痰。
处方治法:丰隆、阴陵泉、中脘、头维(调理脾胃,运化痰湿,升清降浊),内关(通阴维,善通胸腹气机,合之加强降浊痰升清阳的效果)。针用泄法,或平补平泻。可以针灸并用,可在百会穴加用灸法。
四、肾精不足(肝肾阴虚)
临床证候:眩晕久发不止,头晕而空,耳鸣,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精神萎靡乏力,少寐,健忘,齿摇发脱。偏于阴虚者,形瘦,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肝补肾,滋阴潜阳。偏于阴虚者补肾滋阴,偏于阳虚者补肾助阳。
处方治法:百会(诸阳之会)、关元(补元气)、太溪(肾之元气所聚)、三阴交(补脾而助先天之精)、肝俞、肾俞。肾阴虚加水泉、复溜以滋阴清热;肾阳虚加命门、关元以补肾助阳。针用补法,阳虚者可并用灸法,阴虚者不用灸法。
五、气血不足(气血亏虚)
临床证候: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不华,发色不泽,神倦乏力,懒言,心悸少寐,饮食减少,腹胀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健运脾胃,补养气血,充髓止晕。
处方治法:气海、血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气海、膈俞(补气生血),肾俞三阴交。针用补法,可加灸法。
六、淤血阻窍
临床证候: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舌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神经不振,肌肤甲错等,脉弦涩或细涩。
治则:活血通络。
处方治法:合谷、太冲、膈俞、内关、三阴交。针用泄法。
眩晕基本处方:百会(首先,因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头维、太阳(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悬钟(乃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上述各种分型取穴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减。
高血压加: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低血压加: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贫血加:血海、膈俞、心腧、脾俞、肾俞、足三里;颈椎病加:大椎、后溪、颈椎夹脊;脑血管疾病加:外关、太冲、太溪。内源性眩晕(特点是突然发生,一般没有先兆,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头部不敢转动,身体位置变化时眩晕加重,有时双目紧闭,不敢睁开,并有耳内鸣响,听力骤然减退。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眼球自发震颤,心慌不安,出冷汗,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加:听宫、太冲、外关、神门、耳门、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
三棱针治疗:眩晕激烈时可取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穴,三楼针点刺出血1-2滴。
耳针治疗: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门、额、内耳;风阳上扰型加肝、胆;痰浊上蒙型加脾、缘中;气血不足型加脾、胃;肝肾阴虚型加肝、肾。每次取一侧3-5穴毫针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还可以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头针治疗:取顶中线、枕下线。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按摩治疗:按摩上述各穴,有一定治疗作用。
专家介绍:
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擅长应用针灸与各种理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肢体麻木、肌肉痉挛、带状疱疹;咳喘、耳鸣、胃痛、尿储留、尿失禁、肥胖症、痛经等常见病多发病。经验丰富,疗效明显。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