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发现,做噩梦并不是精神受到了刺激,反而可以帮助人们在清醒状态下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压力。
研究人员招募18名参试者进行睡眠试验。参试者头上安装了用于绘制脑电图的电极后,会在一个晚上多次从睡眠中被唤醒。每次醒来,他们都会被问一系列问题,如“你做梦了吗?”“你在梦中感到害怕吗?”等。通过分析参试者的大脑活动,研究人员确定了两个与梦中体验到的恐惧感有关的大脑区域——脑岛和扣带皮层。脑岛参与情绪的评估和调节,当人们感到害怕时,脑岛会自动被激活;扣带皮层则帮助人们在面临威胁时控制自我反应。
接下来,为考察做梦时的恐惧感和清醒时情绪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研究人员要求89名志愿者记录一整个星期的梦境和情绪。7天后,研究人员分别向参试者展示消极的图像(如攻击场景或痛苦表情)及中性的图像。同时,他们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观察参试者大脑中哪些区域对恐惧的反应更活跃,以及这些被激活的区域是否随着一周梦境中的情绪变化而改变。
结果显示,一个人在梦中感到恐惧的时间越长,当他在现实情境中看到消极图像时,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脑岛、扣带皮层和杏仁核等区域被激活的程度就越小。此外,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可抑制杏仁核对恐惧的反应)也与做噩梦的次数成正比。这就表明,负责调节情绪的大脑区域对现实中的压力做出了更积极的反应。不过研究人员提醒,如果噩梦的恐惧感超过了阈值,它就会失去作为情绪调节器的有益功能。研究结论发表在《人类大脑成像杂志》上。▲ (萧忠彦)(责编:许心怡、崔元苑)(选自《人民网》)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