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养生养老新模式 (会销扭转乾坤之大势所趋)
日期:2019-10-15 阅读:11890次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医养结合”概述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而“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以“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的4种存在形式

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

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做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

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

(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

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鼓励各类资源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医养结合的上游是健康管理、中游是急性医疗、下游是康复护理。急性医疗对于养老产业来讲是很重要的,也是入住老人要求具备的,但是不是说,就要自己去盖三甲医院?医院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技术对于任何一个养老项目来讲都存在着亏损的风险而非盈利的机会?因此,医养结合对于养老界来讲更多的是做前端的健康管理和后端的康复护理,连接急性医疗资源以备使用,而不是去动急性医疗、大医院的奶酪。医养结合的本质是老年长期照护,而老年长期照护的任务主要是由养老机构自己去做的,而不是依赖医院。中国内地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医生护士真的是太忙了,他们对养老的积极性并没有养老人对医疗的积极性那么高,这种状态对长照体系构建来说是非常难的。

“医养结合”是养老的好方式,也是养老制度的一种创新,但是要使这一好的方式能够推广的开,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不单是增加医疗人员和添置医疗设备的问题,还得选好人。治疗老年人的病情,即使是同一种病,相比其它人员来说更为复杂,有的一种病牵扯到多种病因,再则,老年人行走不便,性格又各有不同,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耐心和理解,因而,选配医务人员需要较高的技术,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尊老爱老的医疗服务态度。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

(1)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根据卫生部2010年印发的《诊所基本标准》规定,医务室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设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输液观察室等场所,可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标准和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养老机构要保证医务室24小时运营服务,须配备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或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如按月人均工资2000~3000元的标准,一年需要支出人员工资10万~15万元,对微利甚至不盈利的养老机构而言负担较重。如果要建设成康复院或护理院,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就会更大。综合能力强的三级医院主要关注于盈利高的常规医疗,由于自身医疗资源紧张,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和养老行业的低利润等因素,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并不高。
一些社区和小型养老机构主要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合作,但由于合作方医疗设施简陋,基本上很难满足社区和养老机构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很多较大规模的养老机构虽然与附近大型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合作协议中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要求不够细致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监管和问责,很难确保老年人突发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2)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

与普通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导致收费较高,这就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符。如北京市首家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恭和苑养老院根据户型每月收费标准分别为7800元、9800元和12800元[15];合肥市滨湖医院所设的养老院如果只是提供生活照护,每个月的收费在3500~4000元,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按照正常的住院费用结算。各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收费一般是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2~3倍甚至更高,大部分老年人难以负担。
此外,许多国家会对老年人的状况进行评估,从而保证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标准化。而我国目前对老年人缺乏全面评估,导致无法明确老年人是否需要医养结合服务以及服务的具体内容和需求程度,很难做到服务内容与服务需求相吻合。设有医务室的养老机构主要还是以简单生活照护为主,以提供简单治疗为辅,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与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养老机构和社区注重对慢性病老年人提供治疗性措施,但忽视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服务内容。大型三级医院内设的养老机构能提供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往往忽视精神卫生、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等服务内容

(3)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

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如民政部门进行年终考核时要审核“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资质、设备等项目,这就与卫生部门的职责存在交叉,导致管理部门和养老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同时,由普通养老机构转型的,有机会获得政府一次性建设财政补贴和运营补贴,但由医疗机构直接转型的却得不到任何补贴。这种“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使得各部门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
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各地政府在土地、税收、排污、水电气暖、有线收视、医疗、通信和培训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优惠政策基本上难以落实到位。此外,能否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影响较大,但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质。同时,由于监管体系的缺乏以及利益驱动,部分已过治疗期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保,损害了医保制度的公平性。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进一步促使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质。

“医养结合”养生养老,必将是健康产业的终极发展之路,相对会销人更能了解顾客的需求,资源更大程度上进行转化与利用。同时也是大的趋势,我们应该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健康产业上获得更大的红利,把一个从事保健品买卖的营生,作为真正事业来运营。做好养生养老就是功德无量的壮举!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磊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