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养生
乡村春节的记忆
日期:2021-02-08 阅读:1398次 作者:王文新 来源:


  小时候在农村,平日家里竭力勤俭,可到了春节(过年)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平时再贫困也要把年过好。为此,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这是过年的重要一环。而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办年货。办年货出门前必须开列一张年货单,如红纸、香烛、点心、糖果、皇历、灶王爷、灯笼、年画、吊钱等,还给小孩子买新衣服、新袜子、新鞋、鞭炮、玩具等。我们村那时办年货要去六、七里地外的营盘镇。可以说一切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放在过大年,过年真成了当时人间生活的顶峰。所以我们每个孩子都盼望一年一度灿烂的过年梦。中国北方农村的旧历年(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起步了,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才在狂热中画上句号,前后算一算共四十天。

  一到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这是这一天不可缺的一道主食。腊八粥样式很多,条件好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米、栗子、红枣、核桃仁、莲子、果脯之类熬成一锅香甜粘稠的粥。没有条件的就是一两种谷物,多数用黏米熬成粥,总之这一天一定要吃粥。我问过父亲为什么腊八这天要吃粥呢?父亲笑着说“腊七、腊八冻掉(天冷)下巴(下颌骨)”,这是怕冻掉下巴用稠粘的粥粘上,这大概是一种戏说吧。这一天还要做腊八蒜(醋),就是将剥净皮的蒜瓣浸入醋中泡上20多天,准备除夕夜吃饺子时吃。

  从腊八起,我们就和父母一起忙活,开始扫除直到腊月二十三日前后才能扫除完毕。扫除又称扫房,打尘埃。据说到了腊月鬼神有归天的,有入地的,一旦他们离开人间,人们就要从身上到屋里翻箱倒柜彻底扫除,否则鬼神在人世,人们有许多梦忌,会触犯鬼神,这是腊月扫除的原因。过了腊八,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当时流传民谣说“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到了这一天乡里过年的气氛已充盈全村了。祭灶是不可少的内容,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述职,报告民间善恶,所以人们认为灶君(灶王爷)掌管一家祸福,于是家家灶头供奉灶王爷,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仪式,把旧“灶王”送走(烧掉),并在灶头贴上供奉“新请来”的灶王爷,还附有灶王对联,横批是“灶君府”,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或写“下界降吉祥”。也有写“回宫降吉祥”,或写“回宫保平安”或“下地保平安”等。同时灶王前还要上香,摆放一些供品,如糖果、点心、馒头等,还要有灶糖,又叫麦芽糖,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的,又酥又香,又有粘性。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讲坏话。也有让灶王爷嘴甜,只讲好话的意思。这是流传已久的民俗,人们认真的去做是图个吉利。然后是一些很规范的步入大年的日程,直到大年。这就是“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推磨作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我们小孩就天天高高兴兴的跟着大人忙活着过大年。

  糊窗户小时候没大在意,长大后才知道东北(关东)三大怪,第一怪就是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回想起来确实是窗户纸糊在外。那时的窗户纸是用土法制作的一种麻纸,这种麻纸特点是色泽白亮,麻的纤维细长,结实耐用,再刷上桐油,以后就不吃水了。为什么要把窗户纸糊在外面呢?父亲讲有两大优点。一是雨水打在窗户纸上顺流而下,没有窗棂的阻隔,就不会有存水了,既保护了窗棂不吃水腐烂,也不会使窗户纸吃水开胶脱落。二是窗户纸糊在外与风的走向相反,不会把纸吹坏,吹掉破损。这真是先民长期实践经验的聪明办法。糊了窗户纸还要在窗户上贴剪纸和吊钱。墙上贴年画,房门等处贴对联。我很喜欢看年画,什么“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一鸣天下晓”、“莲年有鱼”、“鲤鱼跳龙门”、“发财还家”,还有一些山水画等。我最喜欢山水画,还有“一鸣天下晓”上的大公鸡活灵活现,真像我家养的大公鸡跑到画里去了。“莲年有鱼”在碧水莲花映衬下,惹人喜欢的男童骑着大鲤鱼迎面而来神气活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发财还家”里圆头圆脑的两个儿童浓妆艳抹喜笑颜开地背着鹿茸元宝,扛着发财树,一边走路一边聊天,表现人与人之间欢乐、幸福、吉祥的情感和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这一天家家除了糊窗户纸外,还要做豆腐。有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是灶王上天汇报后,玉皇大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说,吃豆腐渣,实则是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年根,我就要兴高采烈,蹦蹦跳跳的跟着父亲、哥哥贴对联了。这春联可有讲究了,从屋里门、房门、院子大门、库房、鸡架、猪圈、牛棚、牛车等最远到水井都要贴。我记得在井台贴的是“吃水不忘打井人”,在大门外要贴上“出门见喜 ”,在鸡架上贴的是“鸡鸭满架”,在猪圈贴上“肥猪满圈”,库房贴上“五谷丰登”,在牛车上贴“出门平安”等等。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在大门、房门、屋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当时不理解的是父亲为什么要在水缸、土箱子(既垃圾箱)和屋里的柜子上倒贴福字,后来了解到这是民俗传统,由于这水缸和土箱子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屋内柜子是存放东西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但是,不知缘何而起,近年来倒贴福字忽然成风,而且愈演愈烈,由门板上的福字,到居室各处贴的福字甚至点心合、贺卡上的福字统统是头朝下,脚朝上。据说倒贴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这有点使我国传统民俗中的这种用“倒”字谐音的说法泛化了,一种庄严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本应郑重、端庄,现在头重脚轻的翻倒过来,则有失恭敬庄重,其不滑稽。民俗也讲求规范,该轻松处便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不然有损中国传统年文化的高贵和尊严。

  到了三十除夕夜,过年才真正开始。除夕傍晚,把家谱祖先牌放好,摆好香炉、供桌,要在祖先牌位前摆好供品,烧香点烛。这一天每个人都要穿上新衣服,准备好鞭炮。父母准备好饭菜,除夕要吃年夜饭。年夜饭之丰盛让我眼花缭乱,什么鸡、鸭、鱼、山珍海味、各种青菜,家里有的全都上来。吃饭前我们小孩先到外面放一些鞭炮。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开始包团圆饺子,我们还把一枚洗净的古铜币包进一个饺子里,这样当全家团聚吃更岁饺子时,吃着包了铜币饺子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发财,这是图个吉兆。有时也要包一个另样的饺子叫“揑小人嘴”,意思是不让小人乱说别人坏话。我们孩子没有一个能坚持包完饺子的,早就提个灯笼到外面放鞭炮去了。不过我们的灯笼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到了子时开始吃饺子(子时,相当于夜间十一点到一点),故把水饺称为“交子”,谐音写为“饺子”,惯例吃饺子前还要放一次鞭炮。子时已过,开始拜年那时拜年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要先拜祖先牌位,然后我们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拜年要先行礼,然后磕头,只有长辈说“免了吧,不用磕头了”才可以不磕头,但这一待遇是没有我们小孩子份的。当时多是土地为了磕头不弄脏新衣服,事先都在长辈坐的地方前面放一个小垫子。对我们小孩来说这拜年可不白拜,长辈要给压岁钱,并加以教诲和鼓励。当时钱并不多,但在我们孩子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收入,不过在我们上学之前,这些钱也只在我们手里热乎几天,过了年还要如数交公的,作为家里零花钱用。上学之后就作为我们的学杂费,买书、买本等文具的钱了。

  守岁也是北方人比较注重的,除夕之夜合家点灯熬夜,忙碌一年的大人们坐在一起一方面是吃年夜饭、吃水饺、吃年糕、吃水果、饮酒等。而另一方面进行各种游戏,如打麻将、打牌、玩骰子、下象棋等。而我父母则更多的是和乡亲、亲人坐在一起谈今年收成,谈来年农活,谈村事、谈族事、谈家事、谈亲情、谈儿女。谈出了乡情友情亲情和希望,谈出了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我们男孩子们则早就又提了个灯笼,到外面放鞭炮去了。这时放鞭炮就不是一挂一挂一起放,而是一个一个的放。这一个一个的鞭炮,一部分从整挂上拆下来的,但更多的是在放整挂鞭后检回来的。在夜空里点燃一个鞭向空中、向远处抛去,一道亮光划过黑暗,然后一声爆炸响声,又一个闪光花朵在黑幕中出现,真是光彩耀眼,好看极了。

  到了初一,我们早早起来穿好新衣服,吃过早饭开始走村串户到各家去拜年,如果赶上大雪天,我们更是兴奋起来,迎着飞雪出去拜年,人们都认为这是个吉兆,瑞雪兆丰年。初二、初三回门,仍是北方人普遍遵守的规矩。这时出家的女子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有一首歌叫“回娘家”,歌中唱到“拎着一只鸡,拎着一只鸭,怀里抱着胖娃娃••••••”就是初二、初三回娘家情景的真实写照。初五也是北方人比较注重的一天,这一天妇女不许做针线活,早晨用喜庆的鞭炮迎接初五的到来,初五也叫破五,这天要吃饺子,然后人们走上街头扭秧歌。春节的喜庆在正月十五这天达到最高潮。十五灯会,村里家家、院院、街道处处挂上各式各样的灯笼。灯笼上还有各种灯谜,这时全村的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逐一观看,看谁家的灯笼做的好,并讨论一个个灯谜。我最愿看的是走马灯,在灯里有各种图案在转动。那时灯里点燃的是蜡烛,夜里灯火齐亮,人流遄往,使整个山村活跃起来,远远望去像是镶嵌在山川间的一块闪亮的宝石。二月二日人们说这一天是龙抬头,大人小孩进正月就不可以理发,如果理发据说要死舅舅的(这只是一种说法)。到了二月二这天才去理发,这天理发会给人带来吉祥。在这天除了理发之外,还要一早起来用灶灰从房门口向大门等处路上画上一条条线,象征龙的意思。

耍正月,闹二月,里里拉拉到三月。这是在北方农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过去过年的一个真实写照。

(选自《我伴随新中国走过的路》王文新)

中医精准养生网编辑:东







版权所有 © 中医精准养生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辽ICP备17018072号-1